外商企業開展台灣市場,為了便於和總部溝通,有的公司會選用「自己人」來掌舵。這些「外國老闆」落地台灣,如何順風順水、允文允武,和行政團隊、直銷組織博感情、拚業績?本期特地邀請日籍和韓籍CEO別開生面、分享異鄉當家的甘苦談。
攝影/林忠成
時間:2020年10月14日
主持人:譚聲傑(傳智集團總經理)、常子蘭(直銷世紀雜誌總編輯)
來賓:具松謨(艾多美公司董事長)
工藤榮一(感謝愛公司全球首席營運長)
目標相同 各國達陣方式和上課態度迥異
Q:台灣的民情風俗和日韓存有差異,剛來台灣的時候有哪些不適應的地方?
具松謨:艾多美是在2014年1月來台灣,我2013年就來了,到現在已將近8年。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生活上沒什麼不習慣的,只是感覺台灣人比韓國人更有禮貌,有時太有禮貌會變得有點表象。還有韓國的文化重視討論,有不好的地方大家會說出來一起商討、設法改善,台灣好像比較偏向於批評。
另外,韓國人重視外在形象,台灣人對於穿著似乎沒那麼重視。在台灣,很多人周休假日隨便穿穿就出門,但在韓國,董事長只要外出,就必須穿著正式。
工藤榮一(以下簡稱工藤):感謝愛的營運總部是在新加坡,而主要活動地區在日本熊本。大約2015年底,我們開的第一個海外市場就是台灣。具董說的我頗有同感,20年前,我還沒進入感謝愛時就來過台灣,當時是直銷商的身分,我有自己的組織,感覺台灣和日本在運作上有很大的不同。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台灣人喜歡設定大目標,比如有一次台灣夥伴說:「您下個月要來?太好了!我一定動員所有的會員,至少500個,您一定要來喔!」等我真的到了現場,只來4個人。
具松謨:在台灣還有一點,就是跟朋友約時間見面,很少人提前或者準時到。在韓國,遲到是非常不好意思的事。
Q:兩位覺得台灣在直銷組織運作上和日本、韓國有什麼不同?
工藤:不論哪一國的直銷商,都希望自己身體得到健康、經濟獲得改善、能過更富足的生活,這應該是共同點。但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日本與台灣就很不一樣。
具松謨:艾多美很早就到日本發展,研討會、說明會,台上一講就是兩、三個小時,台下的人始終正襟危坐、沒有煩躁。講師都是高效能的表達,也就是會把1小時的課濃縮成半小時來講,其實聽10分鐘就很累,但全場沒有人表現出不耐煩。
台灣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也是一連3個小時沒有休息,差不多1個半小時後,很多人就開始起身去洗手間了,他們其實是想趁機離開。我當時就把前門關上,站在後方,只要有人走過來,我就指引方向說:「廁所在那邊」,等他走出來,我又往場內比手勢說:「請進」,讓他沒辦法離開。
北美更「自由」了,上課一手咖啡、一手披薩,會場後方擺一大堆吃的,邊吃邊聽,大家都不專注。我說這樣不行,後來就把吃的搬到外面去。當台下聽講的人交疊著手臂、翹著二郎腿,台上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心情也會受影響。這在韓國來說非常不禮貌,需要教育,讓大家先弄清楚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
至於在東南亞,像泰國和菲律賓,他們不喜歡上課的感覺,喜歡娛樂的感覺,比如他們會請人彈吉他表演,一邊介紹產品、一邊進行活動,要這樣才能上完3小時的課,民族性差異很大。
跳脫民族性框架 用溝通了解在地文化
Q:做為一個外籍CEO,要如何跟台灣的直銷商打成一片?
具松謨:我先看了兩本有關台韓關係的書才過來,第一年公司就是家。我知道每個人個性不同,所以盡量花時間去問他們問題,然後從答覆中去了解彼此想法上的差異。既然大家目標相同,我就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努力把每個人都引向共同的目的地。
工藤:我在台灣的8年,後5年才加入感謝愛,前幾年做直銷,每天開著車全台灣到處跑。我可以很自信地說,我可能是最常被邀請到台灣家庭中用餐的日本人。
第一年,我比較困擾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表達的事能不能正確地傳達給對方,還有當對方聽完後,他的反應竟然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這跟民族性有關吧。
最初讓我困擾的,還有台灣人看事情的角度和切入點跟日本人不同,所以我開始轉變自己、跳脫原來的框架,去了解台灣人的做法、尊重台灣人的思想和文化,當找到平衡點,溝通就變得容易多了,我也懂得要怎麼把自己的理念順暢地傳達。
Q:兩位在和直銷夥伴的相處上,有感受到明顯的文化差異嗎?
具松謨:我記得第一次打電話給經銷商是在晚上9點半,我人在公司,約他過來吃宵夜。他以為發生什麼重大的事,很緊張,其實我只是隨興聊聊、想多認識他。
我來台灣之前有先就相處問題請教在韓國的一些領袖,但真正跟夥伴建立一體感是經過一個事件。2014年5月,有個團隊加入公司,看起來是一個很完善的組織,但其實就是所謂的老鼠會。他們用A的身分加入買東西,由B刷卡,收產品的卻是C,這種三邊關係讓我覺得不對勁。
在著手調查的兩個月中,大家都冷眼旁觀,看我會怎麼處理,好像如果我的處置沒那麼嚴格,他們也想跟進似的。那個組織進來了63個人,我最後開除了61人,並且聲明永遠不允許再加入。
後來開會時,我就直接跟大家說:「我很失望!我當你們是兄弟姊妹、是家人,可是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都沒有出手相助。」話雖如此,我後來還是誠懇地補上一句:「艾多美事業是大家的,我需要你們的幫忙!」
透過這樣的表達,他們感受到、也了解我的心態。幾年的磨合下來,大家漸漸步上軌道,一開始我每天還要盯著零售業績和組織變化報表,現在都不用了。
工藤:這麼長的時間下來,我從這塊土地和人身上學到很多。5年前感謝愛在台灣剛成立時,我許下願望,希望能帶著台灣人走出台灣、影響全世界,也希望幫助台灣這邊的領導人成為領先世界的領袖。
感謝愛是要健全長久經營的事業體,所以我們要求徹底傳達公司理念、創造企業文化,讓會員充分認知;因此,我們必須用更明確的條款去規範所有會員,才能維持安定和清明的環境。
不徇私也不墨守規則 給予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Q:日本和韓國會比較喜歡用自己的人來管理嗎?日式和韓式的管理風格又有什麼?
具松謨:我們在16個國家市場的管理者中,大部分是韓國人,主要是為了有共同語言、更容易溝通。不過像台灣公司就只有我是韓國人,總部也叫我趕快找本地人來當主管,我就可以把工作交付出去,專心做東南亞市場的整合。
韓國的企業作風比較強硬,但艾多美不是。公司有規定,但會依情況處理。比如在台北,我們不允許擺攤販售,但在台東可以,這是因地制宜。艾多美其實不像一般韓國企業,沒有嚴格的階層區分。
韓國企業多要求從最低層慢慢往上爬,沒有權限的事不能隨便做,做多了還會被責備,要求絕對服從。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大家快速團結,但沒有真心。艾多美不是這樣,會給予員工和會員比較大的自由度。
工藤:感謝愛也有別於絕大多數的日本企業,我們在海外的所有負責人都不是日籍,只有新加坡總部最高領導是日本人。分支機構在海外落地,就會優先考慮用本地人做專業經理人,再以一、兩年的訓練讓他了解公司文化與運作方式,慢慢培養他成為總經理,這是感謝愛的行政管理風格。
感謝愛的大老闆藤原誠會長是直銷商出身,10年前創立感謝愛後,一直以直銷商思維為出發點,就是幫助大家改變人生;因此,內部規範比較有彈性,跟一般日式企業經營不太一樣。
Q:台灣人多喜歡爭取通融,希望自己能有特殊待遇,這點在日、韓公司就無法允許吧?
具松謨:我的做法是:如果他的提案是對的,我就一視同仁,要給通通給;如果不對,就一個都不行。只通融一個人,對其他人不公平。我不會為了人情、給面子,我要給就是全部給。我常說,當別人提出要求,你要衡量的是:若有下一個人提出時,你能不能用同樣方式處理?如果不能,就一個都不要破例。
工藤:我幾乎每天都遇到這類的困擾,來台灣之前,就有先進特別告訴我:你在台灣要注意一件事,日本人會遵守規定,台灣有人會打破規定。我當時還似懂非懂,等來台灣才明白真是這樣。
Q:有一位外籍老闆,兩位部屬的感受如何?
陳雪芬(艾多美公司部長):一開始我們還不清楚具董的風格,但他讓我們有信任感,我們努力去了解他的想法與佈局,很多理念都是從他身上學到的。第二年就變成他信任我們,現在公司邁入成熟階段,我們就是管理好自己就好了!
黃詩瑀(感謝愛公司營運經理):我跟工藤先生已經共事8年,與其說是上下關係,其實更像夥伴。他信任我,完全放手讓我去做,也分享很多經驗。他不會干涉,只會在背後隨時提點。日本主管強調誠信,做不好不應怨天尤人,而要反求諸己。他們也會不斷修正、要求精益求精。日本人的嚴謹,在台灣人看來是龜毛,但對公司和個人而言都是負責任的做法,我認為這是值得效法的。
Q:兩位公司的業績有受這波疫情影響嗎?對台灣的情況有什麼想法?
具松謨:我們還是成長,今年東南亞業績平均增加35%,台灣雖只成長5~6%,但因為業績比較大,成長金額最多。台灣在防疫上是先進的,生活上沒有任何不方便,我感覺在台灣最幸福!
工藤:感謝愛業績處於持平,我覺得台灣政府的防疫政策因應得很好,國民也非常遵守規定,整個大環境很安全、安定,所以才能保護到我們的員工和會員,讓我們能一起為突破現況努力,這點非常感謝。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創造更多的業績,回饋社會做為最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