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開始執行碳足跡盤查,2023年取得碳足跡認證標籤。董事長鄭卜元認為,在全球減碳趨勢中,同時落實ESG,寫出的企業永續報告書,不只是報告,更是企業未來必須遵循的經營策略。
圖片提供/台灣酵素村
「你說的沒錯,但碳排跟我做生意有什麼關係?」去年疫情解封後,鄭卜元到東南亞拜訪客戶,跟客戶提到環境、氣候變遷議題時,對方這麼回他,而在聽了他解釋,酵素村的產品已經通過碳足跡盤查、取得碳足跡標章,未來從台灣出口不需要再繳碳稅,客戶再將產品行銷至其他國家也不需要再繳碳稅,客戶才恍然大悟:原來環境議題跟營業成本環環相扣。
從線性經濟轉為循環經濟
「如果不減碳,未來出貨越多,碳稅就要繳越多。」談碳稅之前,鄭卜元先提到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指出的觀點: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不減量,未來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損失就像每10年來一次新冠疫情一樣;而氣溫如果升高攝氏2度,玉米產量會衰減1倍、無法取得乾淨水源的人也會多1倍,引發的經濟和健康問題,會在全球引發連鎖效應。
2015年,由195個締約國共同簽署的〈巴黎協定〉,預計在2025年,要將地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與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相比,低於攝氏2度,各國陸續訂出減碳目標與政策,其中就包含收取碳稅,由政府直接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決定一個價格(稅額),並以公噸作為計價單位。鄭卜元笑說:「就算沒看到北極海冰融化,當碳稅開始徵收,所有企業都會有感。」
鄭卜元表示,要減碳,就要將傳統的線性經濟轉為循環經濟。「線性經濟」指的是原料製成產品到消費者手中、使用後廢棄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產生廢棄物;而「循環經濟」則是將「用後即棄」的觀念轉變,廢棄物可以再利用,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iPhone 13比iPhone 12減了11%的碳排量,就是因為使用回收再造零件,循環經濟不僅是減碳的解方,也是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途徑。」
算出碳排,再規劃減碳
在執行減碳任務之前,鄭卜元認為酵素工廠直接跟農夫買蔬果,發酵全程不加一滴水,製程完全無廢煙、噪音、無化工、也無污染,跟重工業相比,「酵素工廠已經是綠色產業了吧!」
然而,2022年,台灣酵素村朝著取得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的目標前進時,他才發現,原來,即使是酵素村這樣與自然、農民互惠互利無污染的工廠,在減碳排上,仍必須透過科學數據,才能將具體作為突顯出來。
酵素村的蔬果原料產地各異,運送到工廠所產生的碳足跡不同,而玻璃瓶、瓶蓋、包裝盒等容器,從製造到運送至工廠各自產生的碳足跡也都必須列入計算。透過ISO14064-1溫室氣體盤查、ISO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將工廠的碳排一一計算出來,「計算出碳排量,才能進一步規劃怎麼減碳排。」
經過1年的盤查,台灣酵素村在2023年4月取得綜合蔬果發酵液50ml和750ml兩項食品類碳足跡標章,並完成台灣酵素村企業永續報告書。報告書內列出台灣酵素村短中長期的減碳規劃,短期目標是已完成的產出碳排清冊及碳排查核報告書,並申請碳足跡標章;中期規劃是在2023至2030年間,以減碳、減量、減廢、優化製程為主要方向,並在計畫完成後申請專利;此外,對內,完成員工的減碳教育訓練,對外。提供環境教育場域,分享酵素村永續故事,結合產官學界,展現酵素村的執行成果。
從2030年到2050年,預計執行整套減碳作法,依序完成承諾、計算分析、管理系統,內部減量、外部抵銷,定期評估等減碳安排,並依循政府2050淨零策略,分階段達成碳中和,完成「PAS2060碳中和標準」。同時,碳抵銷與碳嵌入的相關議題,也是這個階段的關注重點。
生物循環到工業循環
台灣一年農業廢棄物將近480萬公噸,對環境造成極大負擔,「將農業廢棄物再利用,也是降低碳排的方法,」鄭卜元舉例,2021年,台灣酵素村5大類食材的原物料有85.24公噸,產生的酵素果渣31.54公噸,廢棄比例為37%,將果渣全數投入製作酵素渣有機肥料,最終可產出8.1公噸的肥料。
水果酵素渣加上台灣在地咖啡豆製成的濾掛式咖啡,也是生物循環再利用的一例,使用在地咖啡豆減少碳足跡,而咖啡豆減半則可以減少每杯咖啡的咖啡因,搭配水果酵素渣產生的果香,提升了咖啡的風味。
透過「生物循環」,將廢渣製成肥料和濾掛式咖啡,不只環保,還能省錢。以嘉義縣廢棄物代清除收費標準計算,每年減少清運30噸的酵素渣,可以省下9~15萬元的費用。在生物循環之外,台灣酵素村也以「再製綠包裝計畫」實踐「工業循環」。
早在執行碳盤查工作之前,台灣酵素村就已經將酵素渣製成肥料再利用,取得碳足跡標章之後,更進一步將8%酵素渣混合92%再生紙漿,做成紙塑模包裝。「8%的果渣比例,可以讓包裝再做紙類回收,循環利用,即使沒有回收,也能自然分解。」鄭卜元指出,一體成形的設計,讓包裝時間減少5成以上,也降低倉儲成本,未來透過承接代工將此包裝普及市場,更能放大減碳效益。
取得CIX碳信用,碳中和成就達標
在完成台灣酵素村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的過程中,鄭卜元深刻體會到,這不僅僅是一本報告書,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公關與經營策略,「企業永續發展已經從早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SR)進展到目前的ESG,結合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是未來企業追求永續的必要方針。」
鄭卜元強調,不論大中小企業,都必須循序漸進地做到碳盤查、進而減碳,直至達成碳中和,企業才有永續經營的優勢與潛能。台灣酵素村在取得碳足跡標章的過程中,得以重新審視產品生命週期、評估各階段各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只更全面掌握公司概況,也更有利於擬定長期減碳方針,接軌國際、迎接世界碳稅衝擊,提升企業競爭力。
2023年12月14日,台灣酵素村進一步向新加坡CIX碳權交易所成功交易由聯合國認可之國際碳信用,成為全台第一家達成「碳中和」成就的蔬果發酵液製造商。鄭卜元開心分享:「酵素村已經到國際交易平台購買碳權做為抵換,所以可宣稱酵素村的產品為零碳產品。」從「嘉義第一家」取得蔬果發酵液碳足跡標章的企業,再到「全台第一家」,他語重心長:「減碳淨零這條路還很長,既然非走不可,不如早點起步,為企業也為環境的永續發展蓄積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