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環境永續

不減碳 會怎樣?


分類 / 環境永續
作者 / 常子蘭
期數 / 第373期

    不減碳 會怎樣?


朗讀:

 

不減碳,會怎樣?如果你還對此存有質疑,那麼,會有超過1萬筆資料嚴嚴實實地告訴你:不減碳就等著毀滅吧!將綠色基因注入個人的食衣住行以及企業的產銷研發,是地球公民的義務,也是轉型致勝的機會,沒有人可以迴避。

 

 

這是一個陳年話題了,卻在這兩年變得火燒屁股……

 

那些年的言者諄諄

1983年,韓韓與馬以工寫下喚起台灣環境意識的重要著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以台灣的自然生態為主題,報導淡水紅樹林慘遭砍伐、東北角海岸濫殖九孔、墾丁紅尾伯勞被大量捕殺等等重要的自然保育訊息,本書出版後,引起廣大迴響,開啟台灣民眾對環保議題的重視。畢竟,我們真的只有一個地球!

1990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一本科學研究報告,提出過去百年已暖化0.5℃的發現,並發出只有控制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才能控制全球暖化的警告。1992年,是人類因應環境與經濟衝突的重大里程碑,聯合國制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並隨即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峰會中進行締約國簽署,1994年正式生效。

2006年,長期關注氣候變遷影響議題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拍攝《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紀錄片,揭露氣候變遷的資料並對此做出預測。影片中,一連串世界各地天災地變的驚悚畫面,證實了氣候變遷將對地球環境與人類生存帶來嚴重影響並非危言聳聽。高爾疾呼,必須儘快採取適當行動,例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種植更多植物,才能阻止全球暖化帶來的惡果。

2010年,由陳文茜率領工作團隊,製作首部從台灣觀點出發的氣候暖化紀錄片《±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片中模擬台灣在全球暖化影響下的可能處境,《±2℃》行動聯盟根據IPCC的報告及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得出不是很樂觀的資訊:當馬爾地夫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沉沒的島嶼時,東石港、林邊、東港、麥寮也將成為水鄉澤國;而海平面如果繼續上升,蘭陽平原、台北盆地和高雄市都將淹沒。

 

0.5℃的距離

為什麼是2℃?這個數字源自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中所訂定的目標,即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2℃以下,並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以內,人類才有活命的機會。

科學家警告世人:暖化2℃是我們的活命線,隨著氣候衝擊、災損巨幅擴大,科學家更倡議,必須堅守暖化1.5℃的逃命線。攝氏0.5度的溫差聽起來似乎很小,卻會對全球環境以及災害發生的頻率和規模產生巨大影響。

根據IPCC 2021年的報告,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5℃,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將會增加;上升2℃,頻率至少增加1倍;上升3℃,則將增加4倍。這意味著破紀錄的高溫、強降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地闖入我們的生活。

2℃成為一個關鍵的界限,科學家們認為,如果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2℃,將會發生一系列嚴重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

˙海平面將上升:隨著全球氣溫上升,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城市和島嶼。

˙氣候極端事件: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極端天氣,如颶風、乾旱、洪水和熱浪。

˙生態系統崩潰:氣溫上升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壓力,導致物種滅絕、生態系統崩潰,影響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農業糧食問題:極端天氣事件,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國際衝突加劇: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和資源爭奪,導致社會不穩定,加劇國際衝突。

全球升溫攝氏1.5度和2度的差異

Source: Net Zero - An Introduction for Business, Carbon Intelligence.

 

這些年的聽者藐藐

IPCC呼籲,全球如果要將平均升溫控制在1.5℃內,必須在2030年減少42%的碳排、2050年實現淨零。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則建議,如果要在2050前實現淨零,2030全球必須有超過6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從1990到2050,人們有一甲子的時間來因應氣候變遷,但是60年過了一半,情況卻是更加惡化。根據The Circularity Gap Report的資料,從巴黎會議(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到2021年格拉斯哥會議這6年間,全球消耗了超過0.5兆公噸的原生物料,循環性差距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再觀諸台灣,2023年,台大風險中心針對台灣年營收1億元以上企業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台灣有設定淨零目標的企業不及1成;依循TCFD(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框架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者不到2成;8成企業缺乏專業評估人力;半數企業仍未感受到能源轉型的壓力;僅不到2成企業有進行低碳創新。

也是到了2023年,台灣才有「氣候變遷因應法」,才有排碳需要付費的政策,然而溫室氣體排放管制仍未啟動,也還深陷在廉價油水電的泥沼中。同年12月22日,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推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交易了首批碳權,但若企業顧著買碳權抵排碳,而未回歸實質減碳,對減緩全球升溫真的有幫助嗎?這是我們需要的碳中和嗎?

 

2050倒數計時中

人類浪費了30年的時間在紙上談兵,眼看著活命線逼近「死線」(deadline),減碳淨零迫在眉睫,才開始把說法落實為作法。

為了在2050年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climate-neutral continent),歐盟啟動氣候防線,於2021年7月14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規範碳密集型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必須購買憑證(CBAM Certificates),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並規定進口到歐盟的水泥、鋼鐵、鋁、肥料及電力產品,需向進口國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自2023年1月1日開始為期3年的過渡階段,2026年起開始正式實施。

我國金管會自2023年開始,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必須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揭露公司所鑑別之經濟、環境及社會重大主題。不在法規之列的企業,上游或投資人也會要求檢視,並評估其ESG表現,考量是否適合擔任長期合作的角色。綠色基因,已經從企業的競爭優勢變成生存要件。

可見的未來,上市櫃公司有得忙了,然而,其他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就沒事了嗎?有些中小企業因供應鏈法及上游大廠的契約要求,也需要配合提供相關永續數據,這場賽局同樣不能缺席。。

根據經濟部發布的《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揭示,2022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3萬家,占比高達98%以上,直銷事業也幾乎是中小企業,這群經濟體的磐石在這條綠色新賽道上,不僅不能置身事外,更應該落實自主管理、導入低碳轉型,進而發揮影響力,攜手上中下游邁向減碳淨零。

舊振南食品因應氣溫上升導致小麥價格走高,研製出以蓬萊米穀粉為原料製成的「米麵包」,直銷事業可以做些什麼呢?

是不是可以關注產品的生命週期,包括原料採購、生產過程、運輸和產品包裝,減少廢棄物、降低碳排放、使用環保材料、回收再利用……當你用心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只有助於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公眾信任度,還能吸引關注環境議題的消費者,甚至有機會獲得更多投資者和合作夥伴的支持,從而開拓新的市場機會。

淨零之路非走不可,而極端氣候將會是人類搶救地球夠不夠力的關鍵指標(KPI)。2050淨零目標倒數計時中,這一次全世界都在玩真的,缺少綠色競爭力,有可能提早淘汰出局。所以,還要問:不減碳,會怎樣嗎?

 

減碳相關名詞小科普

(建議放頁底,或者右頁右側固定位置,可連續放,字小一點,可加小圖示)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指人類從事生產、經營等活動,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等。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開採、製造、運輸甚至廢棄處理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淨零(Net Zero):在特定時間內,全球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扣除人為移除的量等於0。這個詞從《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而來,目前全球已有 128 個國家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國家、企業或組織等在特定時間內,透過低碳能源、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銷掉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

˙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碳足跡盤查,將溫室氣體排放源分成直接排放、間接排放、其他間接排放3大範疇。直接排放如製程、廠房設施、運輸的排放;間接排放指外購電力、熱或蒸汽等能源利用的排放;其他間接排放指公司外部產生的排放,包括員工通勤、委外業務、產品生命週期的排放。

˙碳權:碳權有兩種不同碳定價機制,一種是政府法令規範的「總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由政府規定市場中的每年排放額度,讓企業可以進行碳交易。第二種碳權是碳信用(Carbon Credit)的概念,經過聯合國或其認可組織所認證的條件下,國家或企業減少碳排時,獲得可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

˙碳稅(Carbon Tax):針對某些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務,依排放量課徵的一種環境稅。

˙碳費:依照二氧化碳的排放來徵收費用。台灣將於2024年初確立碳費費率、盤查碳排、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

˙碳交易(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將CER(經核證減排量)做為商品,透過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買賣。納入碳交易體系的企業可按規定獲取配額,再依據自身減排狀況,選擇購買或出售配額。

˙碳抵換(carbon offset):執行碳中和的過程中,用來抵銷碳排放量的動作,而抵銷的「碳」可透過購買碳額度之形式取得,最常看到的是,旅客計算搭乘飛機的碳足跡後,選擇支持植樹或保育森林等碳補償計畫,但對於企業減碳的約束力不強,無法真正有效延緩氣候變遷。

˙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指進口商在進口高碳排產品時所徵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當製造過程碳排越高,被課徵的碳邊境稅就越高,歐盟將於2026年開始對高碳排產業課徵關稅。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創運攜手台灣酵素村 從地方工廠走向地方創生

沒有ESG,沒有EPS

不減碳,會怎樣:鑑別碳排熱點 從源頭開始減廢 綠茵生技

聯手國際,落實ESG、創造永續環境的積極作為

不減碳,會怎樣:全台第一家達成碳中和的蔬果發酵液製造商 台灣

不減碳,會怎樣:直銷人的節能減碳備忘錄

如新:「可控環境農業」技術維持環境永續發展

不減碳 會怎樣?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