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劉樹崇
現代企業經營者每天都要面對許多決策,就像上下兩片大石磨,不停地輾壓轉動,如何調整轉速及控制品質,需要有一顆石磨心,時時檢視自己推動石磨的初心,才能做出受歡迎的產品。
近來發現許多食品廠及餐廳,使用違法的蘇丹紅添加劑,並查出不法進口供應給下游廠商使用,由於蘇丹紅是致癌的成分,政府規定禁用,因此,引發了大眾的恐慌,為此食品安全的把關,又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
民以食為天,人類由於生存的需求,必須靠食物來維持生命,過去除了填飽肚子的主食及副食外,現今已演化到不管內容成分是什麼,只要滿足味蕾的貪求,大家就會花錢去購買,也因商業利益的趨使下,食品製造廠商尋求特別的添加物,以增加食物的外觀、氣味、顏色、口感,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
我們生活上常見的食品問題,有味精、醬油、代糖、奶精、色素、甚至包材的塑膠袋、保麗龍、特芙龍塗劑等等,儘管政府訂有法規標準及行政稽查,然而仍見許多違法走漏洞的不肖業者,無良使用傷害身體健康的添加物,消費大眾只能小心選擇,避免花了錢又受罪。
這個食安破口值得大家共同思考如何解決,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消費大眾儘可能選擇天然無害添加物的食物外,如何增強社會全民監督機制,才能全面落實食品的安全網。
說到前個星期假日,與太太參加她們的小學同學會,你可以想像小學同學60年後還可以聚在一起,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這些同學不是相約在都市餐廳聚會,而是選在雲林縣大埤鄉典雅秀麗、有百年歷史的三秀園,這個三秀園是其中一位小學同學,把外祖父張禎祥建立的百年故居庭園,接手下來整理成為雅致樸素的人文花園。張禎祥是第一屆大埤鄉長,士紳文人的他,利用三秀園邀集當代詩人,吟詩創作,提倡教育,在台灣光復後帶動了人文風氣。
我們從佔地4公頃的園區內,看到有丁字形的池塘,上有小橋、涼亭、荷花、水芙蓉,還養殖了數百尾特有的筍殼魚,庭園中栽種有百年老榕、黃金竹、穗花棋盤腳、蓮霧、樹葡萄等,另有不少奇花異草,處處可見庭園主人的格局及用心。這裡也每年定期舉辦戶外音樂會,遊覽此台灣五大庭園之一,總是令人心曠神怡,享受自然美景及人文藝術的樂趣。
石磨轉動了台灣製糖產業
然而最令我好奇注意的是,庭園中央擺設一個大石磨,大家都以為是風水鎮宅擺設用,但經園區主人蘇元良講解石磨的用途後,才明白在300年前,是利用牛來拉動石磨壓榨甘蔗,這些石磨原本是放在「糖廍」裡,「廍」這個字,音同「部」,是壓榨甘蔗、製作糖的地方。早在鄭成功治理台灣的時候,就推廣種植甘蔗,當時沒有發達的工業,要把甘蔗壓榨成汁,就由幾個小農湊錢,蓋了草寮當作製糖的地方,就叫糖廍、草廍。在臺灣的地名中,有「廍」字的,就是跟糖有關的聚落。
糖廍分成兩部分,用石磨壓榨甘蔗的「棚屋」以及煮糖的「熬糖屋」。當時大約15甲的甘蔗田就會有一間糖廍,通常製糖時才臨時搭建,製糖期結束就拆光,一間糖廍只處理鄰近的蔗田,有時也收錢幫其他農人製糖,或是直接賣糖賺外快。
棚屋都是用竹子、稻草、蔗葉簡單搭建而成,讓牛在裡面拉動石磨,把甘蔗榨汁,再送到隔壁的土瓦厝「熬糖屋」,由人力煮糖。但因為沒有精密儀器,當時糖的品質全是由熬糖的老師傅管控,參差不齊。
到了清朝時,台灣製糖規模越來越大,糖廍的經營方式也逐漸改變。有業主獨資建立,也有跟農民合夥經營,甚至用牛隻當股份,出一頭牛就能成為糖廍的股東。當時,甘蔗能榨汁,蔗汁能製糖,糖蜜能釀酒,酒糟能餵豬,蔗葉給牛吃或當燃料,這一連串的甘蔗產業帶動了台灣的農業經濟。
可是,用石磨製糖技術是相對落後的,而當時歐美有些國家使用「鐵磨」來壓榨甘蔗,在效率上大大領先了傳統石磨。也因為當時臺灣農人對於石磨有感情及投資成本的問題,以致無法引進歐美的鐵磨。
一直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改良了台灣的糖廍,逐步淘汰了原有的設備,後來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直接帶來了現代化的設備跟儀器,提高糖粒的品質與統一規格,經過不斷改良研發,將台灣的糖業推往外國,賺了不少外滙。而民國時代,台糖公司有37間糖廠,遍佈平原各地,像虎尾、蒜頭、仁德、橋頭、光復等地,但現在只剩下4間製糖,其餘糖廠都沒在運營,轉成為觀光景點了;而石磨就這樣被工業化設備取代,只成為小戶人家磨米製糕的工具了。
檢視自己推動石磨的初心
我要強調的是石磨雖然是古代的產物,協助加工農作物功不可沒,無論榨汁或碾米,都是原汁原味,不會有任何添加物的問題。現今製造保健食品,尤其需要溯源管理,原料來源天然純淨,製作過程不受外物污染,就像石磨需要用心用力轉動,配合適量米豆及水的輸入,磨出來的漿汁才不會帶有顆粒。
同樣的道理,應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上,相信當家者每天都要面對許多決策,就像上下兩片大石磨,不停地輾壓轉動,如何調整轉速及控制品質,都需要有效的管理,才能做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
我們可以瞭解石磨在過去農業時代是重要的工具角色,雖然一般人講到石磨心,都是形容上下石磨轉動造成左右為難的壓力;但我更喜歡把石磨心當作推動石磨的初心。
若仔細觀察以前農民把原材料放入石磨中,用力推動石磨時,你會體會到純樸的農民在流汗之後的心情,莫不期盼加工出來的漿汁是好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同理,經營企業的真理無他,貨真價實,不偷原料,不添穢物,崇尚自然,正直利他,才是社會永續共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