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大量接觸資訊的同時,鄭守綱更珍惜不需要接收資訊的時間,那正是他的閱讀時光,坐下來靜靜翻閱一本書,即使只有幾分鐘,讓思緒沈澱、心靈澄明。這次,他推薦的這本《行為的藝術》,除了幫助清晰思考之外,更能讓人學會聰明行動。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
譯者:方秀芬
繪者:艾爾.波丘、西蒙.史泰勒
出版:商周出版
「閱讀可以Reset想法,讓人找回理性思考的力量。」湛予國際總經理鄭守綱用一句話形容閱讀,當真假難辨的訊息充斥在周圍,生活的步調被日新月異的電子工具不斷加速時,在閱讀中緩下步調,讓紛雜的想法平息,才能分辨出正確資訊,不被錯誤的訊息牽著鼻子走,「哪怕只有20分鐘的閱讀,都能幫助我從繁雜的日常中脫離,找回清澈的本心。」
理性與感性並重
記不得自己對閱讀開始產生興趣是在什麼時候,鄭守綱卻相信,閱讀的效果會在某個時候顯露出來:「也許明天,或許10年以後也有可能。」少時讀了不少翻譯文學作品,當時最喜歡的便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他最著名的作品應該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不過我最喜愛的則是《不朽》。」他表示:「這本書用小說的方式來探討『不朽』這個哲學概念,隨著情節的推進,同時也進入哲學的思辨當中,是影響我很深的一本書。」
他也坦言,文學書對策略、邏輯能力的幫助較少,有段時間因工作之故,他大量讀了商業、企管類的書籍,應用在工作上,卻慢慢發現思維變得愈來愈冰冷生硬,「這時,我會讀一些文學、小說,讓自己找回一點『人味』。」
跳出規律,走出窠臼
「現在我不再為閱讀而閱讀,而是將書本內容與生活連結,讓心靈可以消化、內化,進而用在生活與工作上。」鄭守綱現在的閱讀不求量,而是更要求品質,經常看完一段,就闔上書思考,往往想著想著就有新的點子出來。
「就像在公司,我們會鼓勵同事,每個月去看一場展覽、一部電影,由公司埋單。」鄭守綱表示,同仁每天做最多的事情就是核對與客戶來往的各種文件,天長日久難免思維就定型了,藉由外在的刺激來活化一下腦袋絕對是必須的。
說到這,他想起以前讀過一本倪匡的小說《規律》,有人將一種昆蟲一生移動的軌跡拍給一位很有名望的科學家看,科學家看完第二天就自殺了。「原來,他發現自己一輩子的移動軌跡,跟這隻昆蟲一模一樣,完全沒有變化。」鄭守綱說,人如果活得跟昆蟲一樣,就太沒有意義了。
轉個彎,跳脫思考陷阱
「我很久沒有想到倪匡,這本書也是剛剛突然想起來,真的是讀了一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用到呢!」鄭守綱對於人的思維、思考模式,乃至於哲學辯證深感興趣,也因此,他決定推薦給大家一本幫助人們清晰思考、聰明行動的書——《行為的藝術》。
這是系列的作品,第一本是《思考的藝術》,去年出了第三本《生活的藝術》,他表示:「一本書裡用52個篇章闡述各種思考模式與行為間的相互關係,每篇大約1000多字,可說是用淺顯文字闡述深奧道理的好書,能幫助我們釐清不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偏見與謬誤,也讓理性與感性得到平衡。」
閱讀的時候,鄭守綱經常停下來,將書中提到的各種理論,簡要記錄在手機裡,得空時就拿出來「複習」,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思考的誤區,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正確的決策,「你知道為什麼如果你一天工作可以賺1萬元,就不應該去做換算工資只值1000元的志工嗎?」他笑說:「答案在書的第75頁,歡迎你加入閱讀本書,與作者一起思考各種理論命題的行列。」
鄭守綱與你分享:
否定的智慧(不要做什麼)比肯定的智慧(要做什麼)更有用。
圖片提供/湛予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