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義利合一之誠信、利他、當責及願景的人性真理,不僅可聚天下賢士,同時能幫平凡人成就不平凡的事,必建永續經營的天下大業。
自古幾千年以來,因為讀書不容易,知識份子要懂得四書五經,進而考入仕途,才可兼善天下,服務國家及人民,若無法進入仕途,則退而獨善其身,成為正人君子。
由於這種推崇士大夫的觀念,因而有士農工商的排序,然而,一定是社會末等人才會從商嗎?我們看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是一名成功的儒商,有才華,又善商道;另外,春秋時期的天下首富陶朱公,原是越王勾踐的首相范蠡,棄相從商,做得有聲有色,成為商人的翹楚。可見知識份子也有經商者,並不是像一般世人刻板印象,商人都是販夫走卒、市儈之輩。
現今社會以經濟掛帥,一切向資本主義靠攏,所有事情都是利益優先,追求極大化的利潤,講求致勝模式,長期下來,你爭我奪,利益交征,國與國或公司與公司之間,競爭衝突擴大,這種物化的後果,就是永無止境物質的追求,不重視經營哲學的内涵,忽略對於市場的主角—人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