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文化若能側重知性溝通,敞開心胸儘情表達個人觀點,「喝酒誤事」的現象就能降到最底線。
喝酒經常造成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成為新聞報導中的不幸事件。既然如,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樂此不疲?一位少校軍官酗酒,長官屢勸不聽,只好誘之以制。長官說:「你只要戒酒成功,我就升你為中校。」少校的回答是:「報告長官,我喝醉的時候,覺得自是上將。」
他的想法並非毫無根據。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在酒醉狀態下,自我意識的界線逐漸模糊,想像力也無限擴張,很容易產生一種「整體感」,覺得自己與外在的東西合而為一,因而化解了恐懼與焦慮。
古人說的「一醉解千愁」,大概迎似這種狀態。但是,醉真能解愁嗎?暫時的麻醉只是逃避而已,使人發愁現實條件依然存在。因此,喝醉的人最怕酒醒之後的淒涼與無助。然後,一而再地陷入酒杯的天地,成了酗酒的受害者。
我們看到青少年的偏差言行,有時會為他們緩頰,說什麼「人不輕狂枉少年」。但是,輕狂者何止是青少年?許多中年人眼見人生的前程並不光明,又不甘心認命,於是想要藉由酒杯。孔子用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