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之前,主辦單位提醒我,說這些學員對儒家的經典已有基礎認識,所以請我不要講得太淺。說到深與錢,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像《論語》、《孟子》這一類典籍,都可以找到清楚流暢的語譯本,只要坐下來靜靜閱讀,大體上都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是,我開宗明義就說:孔子在《論語》中,曾經公開感嘆:「莫我知也夫!」意思是:沒有人了解我啊!試問: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結果居然是沒有人了解孔子。那麼,我們不免要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我們認真閱讀《論語》,也無法了解孔子嗎?如此一來,又要怎樣才算了解孔子呢?
舉例來說,孔子聲稱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即孔子努力的目標是:要讓老年人都得到安養,要讓朋友們都互相信賴,並要讓青少年都得到照顧。這樣的志向在孔子生平中是否實現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的志向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否實現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此,我們要問的不再是這個志向好不好,或者它能否實現,而是孔子「為何」會有這樣的念頭?他為何想把改善全人類的生活處境當做自己個人的使命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