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相處合作,都是從溝通開始,先讓雙方的認知在同一個層面,再逐漸往下討論、分析,找到最好的處理方式,未來才不會有後遺症。
從5月中開始,台灣的疫情來得又急又嚴峻,隨著這樣的狀況,我們也進入了第三級警戒一段時間,整個大環境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我也開始了居家旅程,對我而言,挑戰的不是自律,也不是面談都轉為線上,雖然我對數位工具不是十分拿手,但在這段期間,對我來說最難的應該就是兩個小朋友學校都停課,轉為線上學習,而且確定這樣會一路持續到暑假,怎麼在同一個空間裡,同時兼顧工作與孩子,是我最大的課題。
某天上午,預約面談快開始,正好兒子也準備開始學校的線上課程,但是他不喜歡這堂課,所以遲遲不肯上線,情急之下,我只好半哄半騙地說:「如果你乖乖上完這堂課,中午休息的時候,就可以玩半小時的Switch。」(因為平時都要等到晚上完成當天功課之後,才允許他們玩),他立馬答應,乖乖地上線上課,我也就回到書房開始線上面談。
夥伴為何突然避不見面?
等我面談完畢,他上午的課程也差不多結束,看他立刻蓋上電腦,跑到客廳將遊戲機拿出來,當下我陷入了一個兩難的處境,如果就讓他玩Switch,午餐絕對不會吃了,那下午課程開始沒多久應該就肚子餓了,沒法好好上課,但是如果要他先吃飯,基本上中午應該就沒有時間玩Switch,除了他應該會大鬧一場之外,原本的承諾也違背了,聰明的讀者,這樣的狀況大家會怎麼處理呢?
「菁菁,可以麻煩你一件事嗎?你還記得我團隊那個新顧問小晴嗎?就是上個月底我們一起面談的?」這個下午,我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公司重點培養的新團隊領袖瑛瑛,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到她的現場,給她一點支持與鼓勵,電話接起來,我還沒說話,就已經聽到瑛瑛急切的聲音,讓我也有點緊張:「我記得小晴,發生什麼事情了嗎?」我深怕是有什麼意外,瑛瑛立即回答:「我找不到她了啦,從上禮拜開始都沒有回應。」
在我的印象中,小晴應該不是一個會不回應的人,上月與她碰面時,還覺得她是個有熱情與責任感的年輕人,因此我也怕小晴出什麼意外,便跟瑛瑛說:「沒關係,我也聯繫看看,妳先不要緊張。」隨後,等工作告一個段落,我撥了通電話給小晴,沒想到才響兩聲,電話就接起來了,「小晴嗎?我是菁菁,妳方便說話嗎?」「可以」「妳還好嗎?瑛瑛說都找不到妳,怕妳發生什麼事情了。」「呃……沒有啦,我沒事,妳不用擔心啦!」
從小晴的聲音,我聽到了一點點緊張,似乎也聽到了一點點的委屈,所以我順著追問了一下,才發現原來對於新顧問,公司有提供相對應的支持,但是必須是有一些行為指標的,當初瑛瑛跟小晴在溝通這一塊時,並沒有把這部分的條件說清楚,現在小晴知道了,覺得瑛瑛是刻意隱瞞,所以不太願意回應瑛瑛。當然事後,我也與瑛瑛確認了這件事,瑛瑛的想法是那行為指標是很容易的,一定可以達成,不想在招募時把這部分的條件講出來,怕新人會覺得有壓力或是拿不到而放棄了。
一開始就把話說清楚
這樣的狀況,其實我碰到不只一次,說真的,直銷商在發展事業的過程中還蠻常見的,可能是直銷商指導者跟學生間、可能是員工跟直銷商間,甚至可能像我自己跟我兒子,有時候我們在溝通事情時,因為某些想法,而有意或無意地將某些部分隱藏、帶過,會講得比較閃爍、比較輕一些,但是有沒有發現,其實後續,絕大多數都會讓自己陷入一個更難以處理的狀況。
以小晴與瑛瑛的例子來說,雙方的想法都沒有錯,瑛瑛站在小晴的立場,所以選擇了少說,小晴後來發現了,覺得被隱瞞、欺騙,導致後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重新建立這段關係。因此,其實我都會提醒直銷商,溝通一件事情,原則性的部分一定要在一開始就讓對方清楚,千萬不能為了取得結果,而忽略細節,不能擔心對方知道可能有情緒,選擇跳過或是模糊帶過。
有句俗語:「醜話說在前頭」,當然,我們不是要放狠話,也不是要表現權勢,但是在工作上、事業上甚至人與人的合作上,公司有公司的規則,團隊有團隊的方式,個人也有個人的原則,有時候,這些部分在合作一開始就先說清楚、講明白,對於之後的合作更有加分的效果。
所以對於瑛瑛,我想,如果在一開始能對小晴都說清楚,也讓小晴知道過程中自己都會陪在身邊,如果有需要,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我相信,小晴依然會順利加入,而且拿得到獎賞,因為小晴與瑛瑛都是相當優秀而且有潛力的直銷商。
原則在先,共事無礙
而回到我自己的部分,我也反省了,不應該為了立即解決問題或是得到想要的結果,而隨意提出有違原則與規矩的方式,因為這樣可能只解決眼前短暫的問題,但是後續反而讓自己陷入更為難的處境當中。
所以,提醒所有姊妹們,人與人的相處合作,都是從溝通開始,建議大家,原則性的部分,請走在前面,先讓雙方的認知在同一個層面,這部分確認了,再逐漸地往下討論、分析,找到最好的處理方式,未來才不會有後遺症。
那天中午我還是選擇了讓兒子打了一下遊戲,後面只好邊吃邊上課,當然學習效果就不是那麼好。有過這次的教訓,我會更小心地面對這樣的事情,那妳呢?
親愛的,相信經過這幾個月抗疫的鍛鍊,我們不論在與家人的相處上、工作形式的轉換上,都有新的經驗與方法,與其期待微解封或解封,不如以平常心面對疫情的反覆無常,學習並且習慣與疫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