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環境嚴峻的當下,企業要如何適應及發展,TST事件的再起波瀾,是給企業一面很好的鏡子。以產品為導向,悶聲發大財,是當下企業發展的正道。
張庭達爾威事件(以下簡稱TST事件),2年前在中國大陸曾經轟動一時,筆者也就此事做過分享與報導。之後此事件就隨著輿情,慢慢地淡出了大家的視線。然而在2023年10月份,此事又再起波瀾,重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TST一案,在7月份就已經被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人民法院裁定解除其資產的查封,解除查封被申請人共計96套房產,併解除凍結被申請人名下多筆銀行存款,銀行帳戶也全面解封。撤案的理由是,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要求「縣市級工商、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網絡傳銷案件,應在立案前或立案同時逐級報備至省級工商、市場監管部門。現該報備已撤銷,本院對本案涉嫌網絡傳銷資金繼續實施保全措施的條件已不具備。」
就事件的再起波瀾,筆者在本期向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看法。我們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看這次的反復:
從法律法規及執法的層面來看
- 從國家法律法規的嚴謹性來考量,本次的裁定是以國家監管部門內部的辦案流程來作為反推斷的依據(因為該案的報備已經撤銷,所以資金的保全措施失效);其次,本次凍結資金的金額鉅大,而且保全時間過長(2年),對於社會及日後各類案件的資金保全,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不解封會對法律的公平性帶來衝擊。
- 國家監管/執法部門,以往的辦案方式是:有罪推論;從此案的駁回,是國家的辦案方式過渡到無罪推論,而無罪推論是建立在證據是否充分的基礎上;本次的反復,可以說是國家走向法治化管理的一個現實縮影。
- 本次事件的整個推進過程中,還只是停留在行政執法及訴訟的過程中,並沒有國家強力部門(公安)的介入,不像2019年權健事件那樣,有公安接手辦案,也就沒有經營主體的負責人被立案抓捕,沒有完全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企業沒有完全停擺。
- 以法律為準繩,進行長時間的反復辯論,抓住空隙點有效解套,是本次事件反復的重點。
從事件本身來看
- 事件自2年前發生後,企業及多方的眾人一致被輿論推向了風口浪尖,企業及個人不管是被動淡出,還是主動淡出,對本次事情的反復帶來了轉折點的可能性。
- 企業在頂層邏輯的設定上,就花了很多的心思,有效地建立了多重的防護體系(這部分的內容可以翻看第351、352期本專欄分享),對於企業的繼續生產作業是起到關鍵的作用,企業沒有受事件的影響而完全停擺。
- 企業的經濟積累,對於本次的反復,提供了核心的燃料(如果是中小企業,被凍結了那麼鉅額的資金,是不可能在2年內繼續生存下去的)。
- 企業有效的法律及外事應對(這部分內容就不在本文剖析分享),也是本次事件反復的隱含核心。
讀者朋友看到此處,不禁會問到:這件事情了了嗎?筆者對此事件的後續有以下的淺見:
- 從解封被凍結財物的角度來看,本次事件是暫時得到了完結;
- 但這個還要看政府監管部門的態度(是否要追究到底);
- 就過往的分享中,各位讀者對於企業經營的本質,是否有涉及違反法令及是否有打擦球的涉嫌都心有判斷;此次的反復不代表這個事情就完全了結;
- 企業在接下來的經營中,是否有吸取經驗教訓,不再犯同樣的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就能避免很多的麻煩(悶聲發大財就好了);
- 企業要真正回歸到以產品為導向,去掉浮躁的。
中國經濟環境嚴峻的當下,企業要如何適應及發展,TST事件的再起波瀾,是給企業一面很好的鏡子。以產品為導向,悶聲發大財,是當下企業發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