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某些人們自以為是的目的,孩子與歡樂童年漸行漸遠,每個兒童都肩負著光宗耀祖,名揚四海的使命感,努力填充腦容量,向世界看齊,讓原本應該活潑開朗的臉龐,硬生生擠出幾許哀愁。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學,很難不令人想起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而思考全盤西化,或者中體為輔、西體為用的大清皇朝,甚或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在當時那些言之灼灼的精見,事後證實,挖了文化之根的改變,只有外在少了內裡,落伍的依舊落伍。
這點很像印度聖雄─甘地早年的自卑;年少的他,憎恨印度,近乎迷戀英國,不顧宗族除名的壓力,剪去髮束,穿上黑色西裝,踩著亮麗的皮鞋,學跳舞,拉小提琴,讀聖經,隻身前往英國,扮演一個如假包換的英國紳士。
幾度峰迴路轉,英國人終究做不成,他脫下紳士袍回到印度,領著印度人對抗英國殖民主義,爭取獨立;他有如苦行僧一般,光裸上身,圍著腰布的和平革命形象,其實是用40歲前的英國迷戀與印度敗落換來的。
語言能力=競爭力?
5年內把英文變成官方語言,成了另一次迷人的西化革命。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