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負責此案子的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問我,他說:「你不要考慮我的政治生命,我只想知道能否做到?」我說:「我也無法違背自己的良知,要外銷十五萬輛是做不到的。」
想想當時,趙部長如果是想要官位,他可以不必問我,直接對上位者畫大餅,但他不為個人私利,肯聽部屬專業的異見,決策從不以政治立場著眼,一切以台灣整體利益為優先考量。
我瞭解當時台灣的經濟、資源與能力等,明知道不可為而為之,這樣不僅欺騙了社會,也欺騙了自己;而且,儘管大型汽車廠無法設立,也不應該說放棄就放棄,於是我提出建議,台灣可以發展汽車零配件產業。
這也就是汽車零配件產業興盛的原因,而後來汽車零配件產業的產量,也遠超過生產三十萬輛汽車所帶來的利益。倘若,當時趙部長專斷、為己,也就絕對不可能支持我放棄大汽車廠計畫,而改用可以發展汽車零配件的辦法。
所以,當我們在思考問題時,想到的是為了自己好?還是為了組織好?還是為了社會好?如果,我們可以真正做到無私,自然就可以看得更遠,而前瞻與遠見自然就在眼前,所做的決策也一定是一流的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