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綱領與直銷業的本質非常相應,直銷的參加人數佔全國人口的10%以上,若大家都能奉行及實踐大學之道,那麼影響所至,必能富國裕民,天下太平,這也是世界大同的至善境界。
最近受傳銷公會的邀請,參與了其和台北商業大學舉辦的在職專班會議,和公會的古承濬理事長與北商大的張瑞雄校長交流了許多意見,從這個籌備會中,我看到公會認真的心意,目的在為直銷產業培育人才,以及北商大提供專業的教學,熱心支持這個專班;事實上,經營管理人才的素質優劣,攸關產業的興衰,尤其在直銷業是以人為本的事業,管理及經營人才是中興之本,所以提供產學共合,理論實務共教,是時代的趨勢,亦是產業必須面臨的挑戰。
直銷業需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
2500年前,至聖先師孔子就成立了書院,教的是大人之學,那時不像現代有幼兒園,而是8歲開始上私塾,教導小朋友灑掃應對之生活禮節,到了15歲才開始學習大人之學,包括正己、修身、窮理及治人之道,希望成為聖賢人,成為一位文質彬彬的正人君子,若將來能成為官吏,則有能力教導百姓過好生活。
反觀直銷業,培育經營管理人才的來源,不外乎從內部人員培養,或從外部引進,都要符合企業所用,發揮能力,貢獻所長;所以有些公司有自己的人資系統,從進人、育人及留人都有一套考核任用制度,包括工作職掌及培育晉升流程等,甚至對於直銷商的培訓,也都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包含OPP、NDO、進階訓及領導訓等;但是若只有這些系統,就像大學只有硬體設備,若無優秀的師資軟體,也無法養出優秀人才;因此從培訓本質上來探討,我倒認為「大學」裡所揭示的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與我們直銷業的本質非常相應,我願意再闡述如下:
直銷如何體現大學之道?
■ 明明德
明是動詞,明德是名詞,明明德在個人,就是發揚及光大這個善的初心,亦即誠意正心,修己內聖,所以端正高尚的人品,是成為大人最基本的功課;而在企業或國家,就是經營理念核心價值及立國的精神,沒有這個核心理念,無從凝聚士氣;這個誠意正心,不正是我們直銷業常強調利他的初衷?若直銷商內心本具善念,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在經營組織行銷上,自然會吸引群眾相隨,不正是社會企業責任所倡導的助人健康及幸福富足的目標嗎?
■ 親民
古人讀聖賢書,要成為正人君子,以身作則的目的,是在教化及影響他人,而非孤芳自賞,閉門造車,因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及抱負;親民的開始先從家庭小團體著手,孝慈恭敬的家庭人倫,進而以忠信仁義為本的群倫,方能與社會大眾共處共融;同樣的,在直銷業組織行銷的經營上,何嘗不是要對待我們的直銷會員像親人一樣,一視同仁地教導與帶領他們,幫助每個人成就一番事業,如此利益眾生,才是大人之道。
■ 止於至善
在古代的大人之學,就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也!」這個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是理論派,而是實踐者,所以究竟事理,執行檢討,追求完善,這種實踐科學的精神,古賢已講得非常透徹;反觀直銷業的內部經營,不僅要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及服務、人性化的獎金,還要有完善的育人系統,讓更多消費者黏著度提高,至善的境界是口碑相傳,人人滿意。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連續3個「在」字,明確表達了要實實在在去執行這3個綱領,否則只是紙上談兵,光說不練。
所以,學了大學之道,目標是到社會上濟世救人;同樣的,直銷的參加人數佔全國人口的10%以上,每位直銷領袖的組織人數,小至百人,多則萬人,若大家都能奉行及實踐大學之道,那麼影響所至,必能富國裕民,天下太平,這也是世界大同的至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