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refore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重複的行為造就我們,卓越不是一次作為,而是一個習慣。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臘哲學家,BC 384~BC 322)
龜兔賽跑是《伊索寓言》中非常著名的故事,先不管喜歡與否,大家小時候肯定都聽過這則寓言:比賽一開始就大幅領先的兔子因為輕敵,在路邊打起瞌睡,沉睡之際被不停歇的烏龜一步一步追趕上來,落後但不氣餒的烏龜後來居上,最後贏得勝利……這麼多年來,我們常常透過這個故事來教導小朋友「別放棄、莫輕敵」,一直到我最近讀完美國企管大師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著作《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Great by Choice)我對龜兔賽跑這個故事才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和認識。
兩支南極探險隊的天堂與地獄
提到1911年,大多數人會聯想起中華民國經歷10次革命失敗,終於在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一舉推翻滿清政府,並在隔年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然而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中提及,同一時間在西方歷史上,其實還有一件跨時代的大事,那就是代表英國的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和代表挪威的亞孟森(Roald Amundsen)各自率領一支探險隊前進南極大陸,希望成為人類史上征服南極點的第一人。
不似龜兔賽跑中的競爭者有著懸殊的實力差距,史考特和亞孟森兩人都稱得上是當時探險界的佼佼者。43歲的史考特海軍出身,他在1902年曾經率領南極探險隊前進到南緯82度;而39歲的亞孟森則是率領探險隊成功穿越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的第一人,也曾是第一支在南極度過寒冬探險隊的成員之一。
兩人出發前往南極的時間沒差幾天,都得面對極端不確定的嚴酷天候,來回長征距離超過 1400英哩。最重要的是,當年沒有無線電、沒有手機,更不會有衛星連線等先進通訊設備,這意味著一件事,萬一在這趟漫長的旅途中他們發生了任何的意外或是遭遇困難,不要說有人會趕去援救,恐怕連他們人在哪裡,都不會有人知道。
結果在這場劃時代的競賽中,由亞孟森帶領的挪威探險隊順利在1911年12月15日率先抵達南極點,當天豔陽高照白雪大地,他們開心地插上挪威國旗,贏得最後勝利,而且還按照原定計畫在1912年1月25日全員平安返抵基地營。而史考特帶領的英國探險隊則比亞孟森的隊伍整整晚了34天才抵達,身處華氏零下22度低溫,頂著四、五級冷冽強風,看到的卻是對手早已插上的勝利旗幟,回程中史考特和隊員們還遭遇暴風雪的無情吞噬,體力耗盡、資源一空,只能被迫在雪地上垂死掙扎,最後一個個命喪黃泉。
差很大的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
為什麼一樣身經百戰,一樣充滿自信,一樣自認為做足了出發前的準備,最後下場卻截然不同?在《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一書中作者從二位領導人的心理素質、糧食設備補給、團員任務賦予、基地營地點挑選及設置……等各個面向來探討,其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亞孟森堅持並奉行的行進策略,書中稱之為「二十哩行軍」(20 Mile March)法則。
雖然二人挑選出發的基地營不同、跋涉攻頂的路線稍有差異,但是史考特和亞孟森探險之旅的前34天,基本上面對的是一模一樣的天候和環境(好天氣的比例同為56%),兩人關鍵的差異點,在於採取大相逕庭的「前進策略」——亞孟森就算天候條件不佳也要維持前進的作法,凸顯了計畫執行的重要;而史考特「視情況前進」看似合理的選擇卻讓他和組員們跌落地獄般的無底深淵……
在整趟旅程中,亞孟森都堅持保持一定的步調、穩定的進度,即使天氣很好,也不貪心多走,謹慎保留體力,不輕易跨越紅線,以免精疲力盡;但是碰到天候惡劣時,仍會勉力向前,保持進度。相反地,史考特的隊伍在碰到好天氣時,會超越原訂計畫盡可能多走一些,此舉常常搞得隊員精疲力盡,當碰到壞天氣時,則是躲在帳篷裡。根據英國作家亨利福德(Roland Huntford)在他的著作《地球上最後一個地方》(The Last Place on Earth)中記載:「史考特在其旅程中有6天遇上強風,這6天中,他們沒有一天上路。亞孟森則有15天遇上強風,但當中有8天,探險隊還是選擇繼續前進……」
在《心態致勝》(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這本書中,作者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將人類面對考驗和挑戰時的應對態度分為2種:第一種稱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擁有定型心態的人會把成功與否的關鍵歸咎於天生的能力和聰明才智;第二種稱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其基本信念是,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努力、策略甚或他人的幫助,培養與加強自己的基本素質。雖然每個人初始的天賦、資質、興趣或性格可能不同,但人人都能夠透過用功和累積經驗而改變、成長。
真正的卓越,是一個習慣
那麼人群中誰是比較偏向「成長心態」,誰又是比較偏向「定型心態」?卡蘿˙杜維克舉了一個生動有趣的例子:她說在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如果你期許自己像故事中的烏龜,雖緩慢但是保持紀律、堅定向前,不管遭遇什麼困難,仍相信行動可以克服一切,那麼你的心理素質比較偏向是「成長心態」;相對地,如果你心中想的是「我才不想當慢吞吞的烏龜,我希望自己可以聰明些,當隻不太懶的兔子」,那麼你比較偏向「定型心態」。
讀完了史考特和亞孟森的高手對決故事,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情:在現今這個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單單想倚賴自己既有的聰明才智來迎接挑戰,其實還不足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因為我們在市場上的對手們,幾乎也都是佼佼者,沒有一個是與我們實力懸殊的烏龜;所以,與其選擇當一隻不太懶的兔子,還不如成為一隻具有「成長心態」、時時努力、不斷蛻變的烏龜。
投身直銷事業近18年來,來來往往見過無數的事業夥伴,雖然大多數人都目標一致、渴望成功,期許自己能在這個領域發展組織、累積財富,但是有時候「慢就是快」,資質平凡、努力學習成長改變的人成功的機會大;憑藉既有聰明才智、想要抄小路走捷徑的,反而幾乎沒有一個可以抵達終點。
一個真正好的目標,通常是可長可遠;
不是讀幾本書,而是養成習慣,成為一個讀書的人;
不是跑一趟馬拉松,而是養成習慣,成為一個跑步的人;
不是學會一種樂器,而是養成習慣,成為一個演奏的人;
真正的卓越,是一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