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品或是服務,只要本身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理應受到消費者青睞,成功只是早晚問題,但是現實狀況並非如此。撇開夥伴行動力多寡的變數,不同夥伴面對一樣的公司、一樣的產品和一樣的獎金制度,為何最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呢?
從古至今,由西方到東方,人類無論老少、不分男女對一件事情始終樂此不疲,那就是「預測」。民智未開之時靠的多是求神問卜,慢慢仰賴個人經驗累積,或改為向智者、賢達人士學習請益,偏偏過往的經驗或知識未必能夠成為明日成功的保證,於是經濟學(製作假說模型)、統計學(資料分析、研判)和心理學(探討人類行為科學)陸續浮上檯面,成為人類用以預測未來的主流。
能夠正確地預測,對人們有什麼好處?簡單而言,叫做趨吉避凶。對一個投資者來說,如果可以從成千上萬的股票中找到未來最有上漲潛力的個股,足享一生富貴;對一個屆適婚年齡的女子來說,面對高矮胖瘦眾多追求者,找出一個長期可以倚賴的另一半,攸關一輩子幸福;就算對一個喜歡搗蛋胡鬧的小朋友,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