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物,我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探源頭、究典故,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以及皓首窮經的鑽研精神,才能尋根溯本、旁徵博引,理出平凡事物的來龍去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了在知識領域獲得充實,在人際交流上也足可增添談話的內容與深度。
本專欄特邀海峽兩岸財政貨幣史研究第一人戴學文老師,借重其專業與思路,帶領我們以古通今,發現許許多多的「原來如此」。開箱第一篇,就從直銷奉行的管理準則「公平交易」談起。
圖片提供/戴學文
10多年前,在北京一博物館展示的一件民國初年來自河南的陶權(權,一種衡器,也就是秤錘或砝碼之義)之前,筆者駐足甚久,其做工簡陋,應是就地取材,以黃土泥燒製,由於不耐碰撞,外觀留下不少缺損與裂痕。
除了秤重功能,民間常以「秤心如意」諧音,有以秤權許願的傳統。這件展示品,上窄下寬的身型,四面用板模壓出「公平」、「正直」、「和平」字樣及一種花紋。
民初河南,軍閥割據,長期陷於戰亂,物主大概是經商人士,除了盼望天下早日太平之外,對於生意人原本再正常不過的「公平」、「正直」,同樣抱持著一種願景。對此,筆者至今印象依然深刻。
公平交易 容易嗎?
公平交易,是文明社會追求的市場秩序;但,理想終究實現不易。
檢視市場常見術語,如「明碼實價」、「童叟無欺」,「斤兩不差」,甚至還有「不純砍頭」等,要斷定賣家誠信與否,最起碼要知道商品的重量、長度或大小等資訊。一個看似道德,甚至是法律上的問題,其實,在相當程度牽涉到量測與檢驗的技術。如果從以物易物的新石器時代算起,人類大概花了5000年才備妥解決能力。
以度量衡器中最為重要、也最難製作的「衡秤」來說,自古以來,各大文明不約而同地採用槓桿式天平秤重,但因欠缺機密工業的條件,製成的天秤精準度差,加上砝碼重量單位不一,爭議屢見不鮮。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西元前390年凱爾特人(Celt)佔領羅馬後,要求支付贖城費1,000磅整的黃金,結果,當地商人群起抗議,原因並不在於贖金多寡,而是商人所持的天平不精確,黃金匯總之後,無人敢保證到達要求的整數。
這種無法精確計量的現象,又延續了1000多年。到了13世紀中國元朝,為了平息不斷發生的爭端,只好在各地市場廣設「執秤官」,為百姓秤重貨品;15世紀,歐洲的安德衛普、紐倫堡等地市場,則是設置大型公用天平,供商家使用。
但問題的真正解決,要等到18世紀後期,天平、砝碼趨於普及,精確度也大幅提升,加上彈簧秤也在同一時期發明與量產之後。至於商品成分的檢驗,受制於電子儀器設備,至今仍極為耗費工本,難以經常採用。整體來說,工業革命出現後,市場交易先前所面臨的困擾大部份已獲得解決,但另一方面,卻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問題。
反托拉斯就是公平交易?
早時,由於社會經濟不發達,買賣雙方地位落差不大,這種背景透過傳統的法律即可維持秩序。到了19、20世紀之交,社會環境出現了巨大轉變,諸如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1794-1877)、J. P. 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1913年)、約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1839-1937)等金融巨鱷,在美國相繼出現。這些站在時代浪頭、利用自由競爭的環境與自身優勢的資本家,攻城掠地,以各種手段擊敗競爭對手,壟斷了鐵路、石油、鋼鐵、菸草、銀行各業,消費者也因此失去了選擇性。
南北戰爭結束後,這種現象發展到巔峰,愈來愈多人因此感到不安,認為縱容資本主義在市場毫無止境的發展,結果就是反噬自由競爭。作為一種指導理念的「公平交易」,不僅應調整,也有必要以法律手段進行干預。在此背景下,催生了1890年「休曼反托拉斯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 of 1890),及其增訂補充,如1913年「克萊頓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 of 1913)等的立法。
休曼法案的通過,也迎來不小的反對聲浪。有的認為鼓勵競爭,將會導致惡性競爭,反托拉斯則會削弱美國的經濟發展,應予廢除;有的則主張像鐵路、石油等策略性事業,應豁免於競爭之外,不受法案限制,這些具有保護主義色彩的主張,至今仍見於美國國內。不過,洛克斐勒所創立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於1911年,成為遭反托拉斯法制裁的首例,被強制拆分成34家公司。
時至今日,已開發國家大多跟隨美國的腳步,制定了類似法律,包括台灣的《公平交易法》,算是台版的「反托拉斯法」
。
作者簡介:戴學文
˙波多西工作室創辦人
˙台大法律系法學組畢業,歷任電腦、衛星通訊、半導體製造等上市公司高階法務主管
˙著作:《營業秘密保護大趨勢》、《晚清傳奇貨幣—雲南牌坊錠考》、《智慧財產權工作手冊》、《方鏪考—一種歷史銀錠的探索》、《從台灣海防借款到愛國公債—歷數早期中國對外公債》、《從息借商款到愛國公債—細說早期中國對內公債》、《中央造幣廠鑄金案與大陸運台黃金》等10餘本
˙文章百餘篇,散見於卓越雜誌、零與壹科技、資訊傳真、熱訊、東亞泉志、中國收藏等媒體。
- 發明,是一種小型、可攜帶、非等距的天平,後來普遍在中國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