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下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產業曾創下年營業額四百多億的榮景,相對的,也不免因不景氣影響而業績下滑;透過每年的問卷調查,我們記錄了產業的興衰起伏,也將訊息忠實呈現給關心產業發展及有心在產業發展的每個人。
數字代表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沒有人會否認。
今年5月,我們再度針對各公司去年(2001年)的營業額數字展開訪查。要先說明的是,去年是個「歹年冬」,台灣經濟表現是近幾十年來最差的一年,各項重要經濟指標都是負的,國民所得更衰退到民國84年的水準(只有12941美元。)在此前提下,我們的訪查工作也變得更耗力耗時(業績下滑,部分公司填問卷的意願降低)。同樣的,在鍥而不捨的「追數字」過程中,只能用「辛苦備至」來形容。
幸好,產業整體營業額數字成長鼓舞了我們(雖然幅度不算大,成長1.28%),而我們也發現一些和去年不盡相同的反應與結果,例如:1.過去堅持沈默的公司終於有了回應;2.過去從不缺席的公司突然決定沈默;3.前五大公司業績差距越來越小;4.老字號表現平平(甚至嚴重衰退);5.部分中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