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企業創立的初衷都在公司簡介中清楚記載著,值此「歲末年初」,是否應該檢討「做」到了多少?且當直銷公司專注於「提升經營績效」的同時,是否也該思索直銷商是如何締結成交的?
值此「歲末年初」,你想了甚麼事、做了甚麼事?
大部分的人都會「檢討」今年的營運績效,「規畫」明年的成長目標與作法。首先召集所有幹部,把各部門在年初訂定的計畫與目標逐項檢討,務必從中找出可以改進缺失、創造成長的契機,然後在新的一年,依據現況、訂出成長目標、執行計畫與實施步驟,看起來合乎邏輯,而且似乎大家也都這麼做。
直銷公司可看成另類的社會企業
但我想說的是,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計畫→執行→考核(Plan、Do、See)或計畫→執行→檢核→行動(Plan、Do、Check、Action)是標準動作,也是非常具有邏輯性思維的循環落實步驟,可以為每個計畫在落實執行時,確保百分百地達成目標績效,這在企業經營初期,為了讓企業能夠生存下來,無可厚非,但是當企業過了生存的考驗點,是否就應該回到直銷企業創立的初衷,仔細思考「所做如所說」,「說」的事都在公司簡介中清楚記載與陳述,而在「歲末年初」這個時節,應該檢討的是「做到」多少?
「社會企業」是近年來創新的商業經營模式,不同於過去的公益事業或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概念,是一種同時具備社會關懷與獲利能力的公司型態組織,投資項目主要在透過市場運作機制,促進或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把盈餘用來推動社會關懷或改善環境,最大的受惠者是社會大眾,不是股東。當然也有的是以基金會的形態出現,但無論是企業、非營利組織、基金會,都是透過自身的營運績效,將盈餘投放在善盡社會關懷責任的企業行為中。
直銷公司其實可以看成另一種型態的「社會企業」,每家直銷公司在自家的經營白皮書中,公司簡介或創辦人的經營理念,就非常清楚地陳述「想幫助這個社會達成一個遠大的夢想」,這個夢想不僅需要公司全力來推動,更需要公司帶動直銷商,集眾人之力一起來完成。雖然各家公司的夢想不盡相同,但這個夢想的實現,卻是令人嚮往的「美好人生」。
己之所欲,更施於人
所以,我們經常鼓勵直銷商不要只關注業績的成交,而是要能真正發掘顧客的需求,透過公司產品的健康促進、美麗自信、環保生活或事業制度的財富提升,幫助顧客完成他的渴望或夢想,操作的方式是「己之所欲,更施於人」的正面積極力量,而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消極被動思維。
直銷公司在台灣的發展有其歷史包袱,影響了大家對這個行業的社會觀感。訴求「利益翻轉」的思維,快速產生了一群唯利是圖的投機客;訴求「產品神效」的思維,產生了一堆神格化、延誤就醫的醫療個案;這樣的訊息,在台灣媒體推波助瀾下,不斷被渲染且上演著。
即使政府機關在1992年就對直銷產業進行法規約束,直銷業者也依照程序完成相關報備作業,合法經營,社會大眾對於直銷企業仍存有許多誤解。值此「歲末年初」,當直銷公司專注「提升經營績效」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思索直銷商是如何締結成交的?
「產品」是直銷公司的命脈、是生存的決戰點,無庸置疑,「產品」應該要真實地面對消費者,合乎消費者的使用期望。直銷商好比是「陸軍」,直接且專業地面對顧客的需求與考驗;行銷策略好比「空軍」,簡單易懂、清楚明白的訴求,快速且大量的加深印象,幫助直銷商締結成交。然而,當直銷商的培訓不足時,為了締結成交使出渾身解數,就容易形成誇大承諾的現象,把道聽塗說變成理所當然,把個案的見證分享當成醫療成效;所以,「產品的真」才能真正面對市場的嚴酷考驗。
直銷商是經營者、銷售者、消費者三位一體
在傳統產業,只有提出貢獻度的人才會賺取相對應的利潤報酬;所以,投資者、經營者或大中小批發商,因個人角色承擔的業績壓力與資金風險,賺取不同利潤率的報酬,至於消費顧客就是花錢而已。
在直銷產業,直銷商卻是經營者、銷售者、消費者三位一體,都可以獲取應得的好處:經營者拓展組織,帶動組織績效,賺取事業分紅;銷售者提供產品專業與服務,賺取報酬;消費者享有優質產品、會員價與顧客服務。所以,消費顧客在傳統產業,只能一直花錢,頂多是VIP會員享有消費折扣,但是消費顧客在直銷產業,卻可以因為角色的轉換或升級,享有更多的好處,包括消費折扣、佣金回饋、甚至開創一片事業。
直銷事業,雖然必須銷售產品賺取利潤,卻是經營「人」的事業,非常貼切的,如同今年九合一選舉最夯的訴求:「把人帶進來,把貨送出去」,業績就成長!目前能在檯面上銷售的直銷產品,都要經得起市場多年的嚴格考驗,尤其是領頭羊的明星商品,才能帶動公司的整體營運績效;直銷商「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的習慣,則是帶動直銷事業蓬勃發展的成功關鍵。
總而言之,當直銷事業真正落實經營企業的經營理念,善盡社會關懷責任的「社會企業」,讓每位直銷商把直銷事業經營成「助人的事業」,直銷事業不僅不會是無根事業,還是一份可以永續經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