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困擾你的情況如果一直無法突破,就必須探索冰山下層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找出牽制行為的障礙或盲點。
小玫是一名年屆30的上班族,在公司待了1年多,最近跟朋友透露想換工作。她方方面面地分析轉職的動機和求職的方向,脈絡清晰,合情合理,顯然已經充分思考過,卻一直提不起勁投石問路。小玫講著講著居然就哭了,朋友嚇一大跳,趕忙問她怎麼了?小玫說她只覺得好悶好煩、壓力好大,但其實沒有任何人給她壓力,她也不明白自己怎麼了。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唉呀,我的理智知道,但就是做不到」之類經驗:明明知道三高超標,但還是懶得動、不忌口;明明知道同事的請求不合理,滿腹苦水卻仍然有求必應;明明知道自己誤會了對方,開口說聲對不起卻比登天還難。可見我們雖然握有行為的主權,卻不全然清楚什麼力量左右我們的行為選擇。
言行表現只是露出水面的一部份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就以冰山為比喻,指出一個人的言行表現,只是露出水面的一部份,在水面以下更多看不到的部份是人的「內在」——情緒、觀點、期待、渴望。
- 情緒:代表人對周遭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怒、哀、樂、恐懼、愧疚等。人的行為受情緒的影響非常大,情緒原本是人類生存機制,但愈是順隨情緒自動產生的行為,愈可能出問題。
- 觀點:包括看法、信念、理解、解讀、假設等。不同的觀點引發不同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例如被主管糾正,有的人認為是被找碴,氣呼呼地找人抱怨;有的人因此認為「我的能力好差」,覺得自卑、丟臉,變得更為畏縮;但也有人認為「學到新東西、被主管看重」,所以信心大增。
- 期待:指的是希望自己或別人應該有怎樣的行為表現,例如希望老闆可以給我加薪、希望自己年底業績達標等。期待實現時,開心滿足;期待落空時,沮喪難過,也可能會氣憤、不滿。不同的期待,延伸出不同的情緒及行為。
- 渴望:人類與生俱來都有一些共同的渴望,例如愛人與被愛、被尊重、被認同、安全感、歸屬感、活得有意義等。人的行為多在追求某種渴望的滿足,發掘渴望,可以激發潛能;反之,如果渴望未被滿足,行為就可能失序。
這些潛藏在水底下的冰山內容,深深影響我們水面上的行為。多數人並不自覺,或者隱約感覺它們的存在,卻不知其然。它們像我們身上內建的驅動程式,驅使我們做出某些行為反應。
覺察並轉化阻礙成長的冰山內容
回到先前小玫的例子。她的「行為」是想要轉職,卻遲遲跨不出第一步,知行出現不一致。這種情況如果一直無法突破,就必須探索冰山下層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找出牽制行為的障礙或盲點。
小玫的「情緒」是煩悶和壓力大,令她不由自主地流淚。「壓力大」是較籠統的感受,煩悶可能是最表層的情緒,底下或許還有悲傷、羞愧、恐懼、自責等。如果當下的情境是安全的,不妨在這股感受裡多停留一會兒,試著一一辨識出有哪些情緒。當情緒能夠被梳理清楚和說出來時,就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安撫,也能夠成為察覺自己需求的線索。
小玫在分析轉職動機和目標時表示,希望到業界的龍頭企業裡任職,因為大企業的制度完善,薪資福利佳。她強烈地認為,待在小公司,各方面都看不見未來,而且30歲以後轉職的機會渺茫,所以希望這次轉職能夠一勞永逸,從此可以長居久安。
由此可知,她的「觀點」是只有在大企業工作才有保障,小公司一點前途也沒有,以及30歲是轉職的最後期限;「期待」是到業界的龍頭企業任職,而且希望一次到位。「渴望」則可能是安全感。
在觀點和期待上,小玫都呈現「非黑即白」兩極化的思考,缺乏彈性,不接受其他的可能性。這樣的思考風格形成「絕對不能失敗」的巨大壓力,以及對於期待落空有災難化的想像(沒未來、沒希望),進而激發強烈的恐懼和焦慮情緒,癱瘓小玫的行動力。
如果小玫的「觀點」和「期待」增加一些彈性,例如「大企業保障較佳,未必所有小公司都不值得考慮」、「30歲以後轉職並非完全不可能」;求職目標除了業界龍頭之外,也納入一些制度和待遇不差的大公司,她的「情緒」會跟著改變(焦慮和恐懼降低),行為也會有所不同(不再猶豫、採取行動)。
個人冰山底下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渴望,可以有無限多的選擇和組合。如果我們能夠覺察並轉化那些阻礙個人成長的冰山內容,就愈能夠主宰自己的行為,創造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