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領導力

啟動成長動能 讓生命綻放無以倫比的創造力


分類 / 領導力
作者 / 顏國偉
期數 / 第366期

    啟動成長動能 讓生命綻放無以倫比的創造力


朗讀:

 

成長動能是生命存在的靈質性能,華夏人文特別重視尋找啟動成長動能的開關,所陶鑄的領袖,生命綻放無以倫比的創造力,活出光輝無憾的一生。

 

孔子極善於從自然現象與事物中獲得生命感悟,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他在川水之上,見川流迅邁未嘗停止而語:「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對孔子臨川所感悟的生命意境,南朝學者皇侃的解說是:「江水不分晝夜不斷地流逝,人也一樣,過去的我亦非今日的我。」誠然,江水與人,皆為宇宙存有的一份子,江水如斯,人亦如此,與生俱來就具有一股神聖的存在動能,如川流不息的江河般不斷推動自己成長,故稱之為「成長動能」。

 

成長動能是生命存在的靈質性能,但人隨著物質生命的成熟,此性能卻會陷溺在物質世界裡,追求名、利、權、位、壽的無限,止於物質平面的擴張,物化了成長方向,與立體性的生命成長失之交臂,遺失朝心魂生命及靈性生命兩個方向發揮成長動能。

 

孔子因為開啟了這股成長動能,故當他在俗世的政治追求上屢受打擊時,依舊能保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證明此存在動能生生不息的性質。華夏人文特別重視尋找啟動成長動能的開關,所陶鑄的領袖,生命綻放無以倫比的創造力,活出光輝無憾的一生。

 

何謂「成長」?

要找到這個開關,首先必須清楚何謂「成長」,在教學方法論上該如何切入?這需要對生命主體的建構有深刻認識。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開始近現代哲學對生命主體的追尋,他得出的結論是:自我是個思維著的存在

 

而德國的唯意志論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結論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產物,事物誕生與發展、強大與衰弱、繁榮與荒涼、生存與滅亡,都是由意志決定;其繼承者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更鑄造「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的觀念,揭示生命內在充盈的生發力量,推動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富創造力,沒有盡頭,是一股不斷克服任何阻礙的意志。

 

綜合起來,人的心體生活,由感受作用、思考認知作用、意志作用交織而成為一個統一體,故感受、思想、意志,組成生命教育的3個軸心——「我感、我思、我行(意志的展現),故我在」,是生命主體動態的展現。

 

生命教育的3個軸心

領袖的成長,聚焦於主體性的成熟,感受——思想——意志,這3個軸心健全且連結緊密,而非斷裂開來,並且通過火、水、風三大試煉,變得愈加精純。從思考層面切入,通過歷史教養獲得思辨價值因果的能力,彌補工匠教育的缺失,並且逐級打破個體意識的限制,培植整體意識,更上層樓產生歷史文化意識,乃至天地宇宙意識;在意識擴充之際,思維變得多層次化,從基礎的概念式到圖像式,更進一步還發展出靈感式與直覺式思維。

 

血緣感召

成長動能的開關來自強大的感受力。上一期在《掌握開發領袖潛能的要門》中舉司馬遷矢志完成父親遺志,繼承周公、孔子以來的道統,以及中國的歷史傳統。濃厚的家庭人文氛圍,父親的言傳身教,令司馬遷了解到,祖先曾經掌管天官的事業,彰顯功名,後來失掉天官的官守,成為史官,又隔了很多代,才在司馬談這一代重新當上太史,才有機會重振輝煌功業,而父親就要死了,史官的事業卻還沒有完成,澎湃的血緣連繫感召了司馬遷,啟動他的成長動能。

 

社群感召

生於1890年中國四川巴中的晏陽初,少年時期在上學的路上,常遇見「背二哥」背著一兩百斤重的貨物,上坡下坎,過河涉水。他後來負笈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第二天就自願前往一戰戰場的歐洲服務,為20萬在戰場上做苦力的華工代寫家信,還辦華工識字班,以及《駐法華工周報》。

 

有一天,他收到一名華工的信,信裡告訴他,擔心他的報紙賣得太便宜,會辦不下去,於是捐出自己3年在戰場上積蓄的365法郎支持他。這封信改變了晏陽初的一生,立志在有生之年,獻身為最貧苦的文盲服務。1920年回國後,他發起全國識字運動,之後在河北定縣建立人類社會實驗室,成為後來遍及世界的鄉村建設運動的發源地。

 

從小貼近平民生活,與苦力、農民一起吃苦,穿素布大褂,住漏雨房子,成了農民的朋友親人,晏陽初這份對故土、對鄉土吾民的情懷,啟動了他的成長動源,一生致力於打擊愚昧、貧困、疾病、腐敗,1990年以百歲高齡離世。

 

見賢思齊感召

一本著於清順治十八年,完成於康熙元年的著作——《明夷待訪錄》,銷聲匿跡250年之後,竟然成為推動辛亥革命的思想源頭,這是作者黃黎洲無法預料的。作為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在滿清入關之後,黃黎洲拒絕出仕,在故里課徒授業,將自己反思造成明亡清興的結論寫在書裡。

 

兩百餘年後的清末,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此書登上了中國近代史的正面舞台,影響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戊戌變法,也影響之後的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黃黎洲的「民貴君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為官應當「為天下,非為君,為萬民,非為一姓」,成為波瀾壯闊的反君主專制運動的醍醐灌頂。

 

所謂「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人的言行,不會隨著人的離世而灰飛煙滅,當歷史因子被激活起來,如晏陽初的行動,可以感召到同時代的幾百名知識份子,話劇家、農學家等陸續來參與,也可能像黃黎洲,其思想藏之名山數百年之後才能重光,反映見賢思齊,亦可成為啟動成長動能的契機。

 

歷史文化感召

2500年前的孔子,是受歷史文化感召啟動的最佳典範。他身上刻有兩種沒落的烙印:出身於一個既有著光榮的貴族家世而又完全沒落的家庭;其所在的魯國,曾經完善地保存和發展周禮的文化傳統,而這個傳統在他出生的前後幾十年間,迅速崩潰和沒落了。童年的孔子,不像一般兒童那樣上樹抓鳥、下河摸魚,而是把泥土捏成方形和圓形的祭器,擺列好之後,模仿祭祀的禮儀,練習著磕頭、揖讓等。這是孔子常做的,也幾乎是唯一的遊戲。

 

他一生的動力源,就是以挽回這雙重的沒落和重振這雙重的光榮為己任。在15歲立志的學習裡,包含學習周禮所代表的文化傳統;到30歲左右,思想已成熟,開始實現弘揚周禮文化傳統的志向,期盼社會恢復以禮樂來維持和諧的功能;55歲後孔子和一班弟子開始14年棲棲遑遑的漂泊,經歷過絕糧的困厄,卻處之泰然,有著百折不饒的意志,晚年精神上有著無人理解的孤獨,喪妻失子,連最鍾愛的弟子也先他而去,但他生命的光輝卻在文化事業上放射出來,總結出幾十年的生命實踐,為文化傳統培養主體承擔者,整理文獻供後人學習,《春秋》這本史書,更是他嘔心瀝血之作。他成了華夏文化史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萬世師表。

 

生命靈性的覺醒

華德福教育與人智學開創者魯道夫‧史泰納(Rudolf Steiner)指出,人類生命與大自然強烈受到月亮的影響,每18年又7個月的「月亮節點」,太陽和月亮回到人出生時的黃道宮位置,這個期間,人再次感知入世為人的意圖和目標,努力擺脫過往,經歷重生。

 

在到達18歲半的第一個月亮節點時,人變得更富於個性,開始獨立思考,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事業方向;在第二個節點的37歲,人將重新審視過去,出現所謂的中年危機、事業危機、婚姻危機,並且放下一些過往的事物,發展新的人生任務。

 

民國人物李叔同,為生命隱藏著的秘密韻律做了註腳。他出生富貴家庭,才氣洋溢,18歲結婚,年少輕狂,以富家公子身份,與滬上名流交往,沈迷於風花雪月的享樂,母喪之後留日,學成歸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36歲為斷食而接觸佛學,體驗出家生活,他的生命靈性此刻覺醒,感到自己已不再要從世界攫取什麼了,於是在38歲出家,度過24年的苦行生涯,成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這是一個市場化的年代,工匠教育把人變得只剩功能性的存在;而一切皆消費化的生活模式,讓生命全物質化,正中莊子所言:「嗜欲深者天機淺」,失去生命中的靈性,動力全由市場與本能拉動。

 

大行其道的激勵課程,一味刺激欲望與製造自我假象,扭曲真實情感;而一波又一波更快速更簡易使用的科技工具,使人變得更機械化、思想碎片化、精神空洞化,感受僵硬化,感受——思想——意志三者之間的連結斷裂,上不屬天,下不著地,活著就只能如蜉蝣般,感到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因此啟動不了成長動能。希望上述5種成長動能的開關,能為現代人帶來感召。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老智慧 新啟發 環境險惡,人心難測,古人會怎麼做?

成長歧路多,領袖如何回頭?

讓我讀懂你的心 跨世代連結,從互相理解開始

團隊領導人常犯的4大錯誤

守住內心的溫暖與希望 把傲氣修練成傲骨

陪壯世代吃苦 跟撞世代瘋狂 全美世界 蔡佩芯 改變自己 和不同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