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優惠    註冊登入
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直銷生活

從新竹天坑到高樓火災 莫非這一切都是「墨菲」


分類 / 直銷生活
作者 / 戴學文
期數 / 第379期

    從新竹天坑到高樓火災 莫非這一切都是「墨菲」


朗讀:

 

「墨菲定律」說:會出錯的,到了最後總是會出錯;當你一直擔心著某些事情,某些事情就是會發生。很多人都有上述類似的經驗,當有人用墨菲定律自我解嘲或為過錯解套時,你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嗎?

 

圖片提供/戴學文

 

最近新竹發生的一場火災,引發外界對於大樓防火安全的關注。一位友人就住在受災的大樓社區。雖然,起火點在這個分棟大樓社區之中的一棟地下室,並未延燒到包括友人所住的其他棟空間,但悶燒所形成的煙霧透過通道與樓梯間往外亂竄,卻成為災損的主因。後來,不僅有兩位消防員不幸殉職,社區公用電力系統也嚴重毀損,四處留下難以清除的煙垢與有毒空氣,居住環境遭到破壞。一場局部火災,全體住戶通通遭殃。

 

(圖1)新竹大樓火災現場。(圖片來源:「新竹大小事」臉書)

 

 

在入住這個社區之前,有好一陣子筆者友人是選擇以新竹的星級飯店為家,雖然費用不低,但舒適安全。只是,前些時候,因飯店旁的建案動工導致地基流失,連連冒出天坑,搞得人心惶惶。為了趨吉避凶,他改變了在飯店long stay的決定,火速買房,沒想到卻碰到這個麻煩。

 

(圖2)去年,竹北路面多次出現天坑。(圖片來源:Imgur網站)

 

筆者友人倒是看得開,苦笑地說:「這是運氣不好!大概是應驗了『墨菲定律』吧?」從他的說法,筆者看到的是無奈。

 

千錯萬錯都是墨菲的錯?

 

「墨菲定律」就是美國人常掛嘴上的“Murphy’s Law”,意思是指「任何你覺得可能會出錯的事,偏偏就是會發生」(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它有點「命中注定」的意味,談的卻不是「愛情」,而是「錯誤」,而且是做為錯誤本身的理由。

 

有趣的是,在1930年代,美國原本有一個流行詞“Fall guy”,大概是「代罪羊」的意思,或者是「必須為事件負責的人」,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在當時美國的報章雜誌,在墨菲定律出現之後,它就不太被使用了。

 

很多場合都改用墨菲定律,原因在於,普羅大眾喜歡評論時事,順便「定罪」一番,只是真相難辨,而墨菲定律這種沒有人真正要為結果負責、又看似專業的說法,既不構成歧視、毀謗,又不失幽默,後來也就被頻繁使用。於是,墨菲定律便成為「代罪羊」的本尊了!

 

雖然被冠上“Law”一詞,中文翻譯後,成了「定律」或「法則」,但這並不代表這個名詞本身具有任何專業的可信度。其實墨菲定律並無任何科學根據,連理論也談不上,這個稱呼比較像是一種帶有戲謔性的都市傳說。

 

被當作「錯誤必然會發生」的藉口

 

有人認為,墨菲定律之所為歷久不衰,原因其實就在於,人們將某一件事情的完成,視為理所當然,對於過去的一帆風順、不出差錯的歷程,無論再久再頻繁都不會太留意,因此印象不深,反而是過程不順利或者意外出錯,記憶就會變得特別鮮明,潛意識就會特別記帳,總覺得自己老重複犯錯。這個所謂的「定律」,除了經常是出於個人的偏見或偏信之外,也有更多是當事人用以自嘲的幽默。整體說來,墨菲定律已潛藏美國,成為其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圖3) 墨菲其人。(圖片來源:Dayton Innovation Legacy網站)

 

「定律」的主角——墨菲,真有其人,說法的背後也存在典故,只是與許多人的了解不太一樣。墨菲全名為愛德華墨菲二世(Edward A. Murphy Jr.),他是一位航空工程師;墨菲定律的說法,源自他在1949年參與空軍的一項感應器技術開發團隊時,對於屢屢犯錯的技師的一句幹譙:「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做錯,那麼他一定會找到那個方法。」(If there is any way to do it wrong, he will.)

 

只是墨菲當時說話的心態,是出自於一種前輩對於後進的嚴格要求,提醒注意各種突發狀況,避免失誤的發生。這些話在後來不知為何被外界斷章取義,只做字面解讀,被當作「錯誤必然會發生」的藉口,然後強塞回墨菲嘴中,並命名為「墨菲定律」。(註)

 

果真如此,有這般定律,我們又何必辛苦?當然,這麼多年來,墨菲是被消遣了!所以,現在每當有人提起這個定律,記得聽聽就好,不必當真。我們不能將墨菲定律當作所有錯誤的藉口或遮羞布,理由很簡單,因為「從錯中學」一直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思辯與學習過程,否則就只能等著被AI取代了。面對按理可以順利完成的一件事,過程卻出了紕漏,我們承受結果,然而,也必須找出原因,避免再犯,這也才是墨菲本人當時真正的初衷。

 

從挫折與失敗中學習是必修課

 

墨菲定律是美國用語,在台灣未必常被使用,但並不表示類似心態不存在。教改已實施多年了,但仍停留在培養認知與考試能力的層次,不重思辨,如何讓人具備應對社會真實且複雜問題的能力?很難不讓人憂心,這種能力能否隨著將投票年齡降低而提高?有待研究!不過這不在今天話題之中。可以確定的是,從挫折與失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包括人工智慧,需要一直認真面對學習的一門必修課,也是能否脫胎換骨的關鍵,決定了一個人與AI的發展格局。

 

但有太多藉口被人用來逃課,包括「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還有「倒霉」、「老天不長眼」之類將問題推給運氣的說法,這像是台灣版的「墨菲定律」,問題也往往因根源未被解決而重複發生。在筆者眼裡,墨菲定律在台灣社會一直擁有著龐大市場。

 

儘管濫用的結果可能造成包括所佔的位置很快就被AI所取代的不良後果,但墨菲定律對於現代社會也並非沒有正面意義。在生活或工作上,我們總有許多事情,不管如何盡心盡力,都無法拉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在備感挫折之餘,有時需要的是釋放心情,或者給自己一個交代,那麼墨菲定律,不失為一劑心靈良方。

 

筆者新竹友人最終寄語於墨菲定律,就是這個原因。只是,墨菲定律總與災難脫離不了關係,筆者寄望國泰民安、歲月靜好,以後還是少聽到墨菲為妙!

 

(註)A History of Murphy's Law by Nick T. Spark(2006-05-19)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熱門內容

你擔心有一天會忘了自己嗎? 失智症患者急速增加,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為什麼打了疫苗還確診? 抗疫關鍵在免疫力

因數位修復而永恆的光影

為什麼要到電影院看電影?

好心情是「轉」出來的

不要中了槍才來喊冤 從詐騙案學習風險管理

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