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ÈS)
導演: 迪迪埃羅傑、安妮華達
編劇: 迪迪埃羅傑、安妮華達
演員: 安妮華達
電影資料
|
片名
|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
|
導演
|
安妮華達(Agnès Varda)
|
演員
|
安妮華達、JR、桑德琳波奈兒
|
片長
|
114分
|
年份
|
2019年
|
國別
|
法國
|
類型
|
紀錄片
|
級別
|
保護級
|
語言
|
法語
|
檔期
|
2019/7/12
|
發行
|
天馬行空
|
劇情簡介
「既是適合新手觀看的入門之作,也是送給鐵粉的絕佳告別禮物…」──IndieWire
燈光緩緩亮起,頂著一頭棕紅漸層髮色的安妮華達,坐在導演椅上娓娓道來,細數她六十餘年的電影生涯。早期攝影工作的摸索試探,到部部經典代表作的誕生,躍身成為眾人熟悉的華達奶奶。安妮以幽默語氣述說感性回憶,穿插伴侶德米和合作演員的過往趣事,將影像化作時光機,為影迷們獻上最後一堂關於華達的電影大師課。
影片從「靈感」、「創作」、「分享」三個關鍵字出發,安妮華達完整回顧其導演、攝影師及裝置藝術家的階段性重要創作。從《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的時間實驗,到《最酷的旅伴》關注小人物面孔的鄉間之旅,持著攝影機的華達,藉由影像牽繫起人與地方的關係,也將自己的熱情生命注入她深愛的電影藝術中。
「我們總在面對死亡之事,而我也很快就要離去。沒關係,一切都會好的。」—安妮華達
原文官網- https://mk2films.com/en/film/varda-by-agnes/
關於電影
安妮鏡頭下的華達
「法國新浪潮教母」安妮華達從上個世紀活躍至這個世紀,一生執導劇情、紀錄片和短片超過四十部,橫掃柏林、威尼斯等各大影展,更於201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最高成就;她以跳脫傳統的思維與前衛手法,奠定在法國電影圈的地位,也是坎城影展至今舉辦七十二年來,唯二獲得最佳導演榮譽的女性。而《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她最後一部電影作品,「安妮」深刻地回顧了「華達奶奶」過去的作品,從攝影師、電影導演到裝置藝術家,她用特有的風格告訴全世界:這就是安妮華達。這部安妮華達的集大成之作可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紀錄不同世紀的創作背景:首先是1954至2000年,屬於二十世紀的「類比時代」,是她身為導演身分相當重要的創作時期,安妮華達對於電影的各種可能性、或是不同類型的影片都抱持開放的態度,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採取了不同的敘事技巧。接著聚焦在2000至2018年期間,屬於二十一世紀的「數位時代」,使用數位科技來記錄她眼裡的獨特世界,安妮華達更多了「裝置藝術家」的身分,以全新的創作角度,帶給觀影者嶄新的豐富感受。
「法國新浪潮教母」最後作品 本片就是安妮華達的代言人
本片作為安妮華達一生的回顧,集結了華達奶奶多名重要的旅伴,包括《無法無家》的桑德琳波奈兒和《最酷的旅伴》JR,都將在本片中再現;更有凱薩琳丹妮芙與勞勃狄尼洛早期作品片段作為精彩彩蛋,讓影迷一飽眼福。安妮華達表示,希望藉由這部作品呈現真實的自己,傳遞自己所想要分享的真實感受和創作動力。安妮華達也直言,這部作品將是她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未來不再接受任何訪談、座談會等公開活動邀約,並正式公告:「從今以後,這部片子就是我的代言人,以後你們只要放這部片子就好,不要找我了,過去我到那麼多地方做了那麼多演講,甚至哈佛大學,還有在洛杉磯的TED Talks,我不想開記者會,也不想再談論我的作品,我覺得我更應該把那兩個小時拿來看一棵樹,或是一隻貓。」安妮華達也在出席本片於柏林影展公開放映後不久,於2019年3月29日與世長辭,享壽90歲。
關於導演
安妮華達 Agnès Varda
1928年5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在成為法國新浪潮主力前,曾擔任平面攝影師,也因此造就了她的作品不斷在圖像及影像形式間流動。華達從20世紀活躍至21世紀,一生執導劇情、紀錄片和短片總計超過四十部,以跳脫傳統的思維與前衛手法,奠定在法國電影圈的地位。作品橫掃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各大影展,更於2017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最高成就。1954年與亞倫雷奈合作的《短角情事》可說是安妮華達的電影創作起點與母題,初試啼聲便展露其在創作構圖與形式上的巧思。之後陸續以《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獅子、愛、謊言》、《達格雷街風景》、《無法無家》、《千面珍寶金》、《功夫大師》等片廣為人知。除了電影工作外,安妮華達也是一名裝置藝術家和女性主義者,1971年加入西蒙波娃撰寫的「343蕩婦宣言」連署,向法國政府爭取墮胎合法化。2017年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並與視覺藝術家JR合作,展開一場行動藝術之旅,拍攝成紀錄片《最酷的旅伴》,片中相差50多歲的兩人之間幽默又充滿哲思的對白,以及饒富人性關懷的藝術理念,除了在坎城影展大獲好評,也一舉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拍片是為了和觀眾分享,萬一觀眾不聽或不看片子就糟了。導演最大的惡夢就是戲院裡一個人也沒有,惡夢一場!」~安妮華達
關於人物
桑德琳波奈兒 Sandrine Bonnaire
生長於一個工人階層的家庭,1983年開啟演藝生涯,年僅16歲的她主演莫里斯皮亞拉執導的電影《關於我們的愛情》,並以本片在1984年榮獲凱撒獎最具潛力女演員獎。1986年,與安妮華達合作,在《無法無家》中飾演一名不知為何而流浪的女人,甚至挑戰在三十多天拍攝期間內不洗頭也不洗澡,成功表現出了一位在身體上和道義上都遭受失敗的流浪漢,並因此第二度贏得凱撒獎的肯定,本片也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1987年與莫里斯皮亞拉合作拍攝電影《惡魔天空下》,該片也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殊榮。她在1995年與克勞德夏布洛導演合作電影《儀式》,與伊莎貝雨蓓共同演出,並一起入圍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並以該片在威尼斯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獎。2007年桑德琳首度執導紀錄片《她叫莎賓》,以其患有自閉症的妹妹莎賓波奈兒為拍攝主角,並於法國商業放映時獲得許多正面評價。近年的作品有《最後一堂課》與《深秋的黎明》。
「電影最讓我讚嘆之處,在於有了構想之後,寫出來拍出來,然後找了像桑德琳波奈兒這樣的演員來演,我應該要舔你的水泡,以表感激。」~安妮華達
JR
1983年2月22日生於法國,是一個遊走於藝術創作與行動藝術的攝影師。2000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早期以拍攝街頭塗鴉為主,而後他決定以巴黎街道的牆作為畫布創作他的作品。2004年,他創作的《28毫米》系列的第一章「一代人的肖像」登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2006年,巴黎市政府首度正式同意,將他的大型創作豎立在建築的外牆上。2008年著手從事了全新系列的工作《城市肌理》,該專案透過城市中老人們的口述,記錄了城市的記憶。2011年在美國加州長灘,被授予TED年度大獎。對他而言,街頭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展場,而城市則是他展覽的大舞臺。從巴黎到洛杉磯,甚至耶路撒冷,JR在許多街頭藝術被禁止的地區和國家都張貼了他的巨幅照片,卻從未透露過真實姓名,臉上永遠掛著墨鏡,走遍世界各地,將所見所聞拍下,並張貼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他的創作裡,可以看見他對世界各地社會議題的關注,也用這些照片向各城市的人們揭示許多平日難以接觸、不為人知的故事。2017年與安妮華達合作,展開一場充滿人文色彩的行動藝術之旅,並拍成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入圍該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JR和我一起拍片後,我們的友誼越來越茁壯,就像一株植物逐漸長大,又像水中的魚。而且我們享受了拍片每個當下,其中的驚奇和感動」~安妮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