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無止盡地追求控制感,或是無止盡地煩惱,身心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當你發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煩惱無法改變和控制的事情,讓工作、生活變得沒有效率時,該如何讓自己鬆綁?
你是「愛操煩」的人嗎?或者,你經常被身邊的人提醒不要想太多,讓你既窘又不以為然?「操煩」綜合了擔心、煩惱、憂慮、害怕等各種情緒,換個說法就是焦慮。過去我曾提到,任何情緒對人類的生存都是有功能、有意義的;人因為會焦慮、會煩惱,才會產生「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的動力和作為。
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將「操煩」、「焦慮」污名化。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採取什麼行動可以有效地「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或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反而更有建設性。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你的擔心和煩惱會不會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沒完沒了? 煩惱會招來更多的煩惱 焦慮的情緒驅策我們積極地想辦法、採取行動;照理說,在想出辦法並付諸行動之後,就應該會比較不焦慮、不煩惱,事實卻不盡然。
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的擔心沒那麼容易停下來,儘管他們已經Do Something。
煩惱會招來更多的煩惱,不是因為解決問題需要這麼多的煩惱,而是因為煩惱是一種習慣、一種學習而來的行為,這經常與早年的生命經驗有關。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動蕩的家庭或社會環境裡,因為無法預料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而變得容易擔憂;或者你的父母、主要照顧者就是常常在擔心的人,透過教養把他們焦慮和煩惱傳遞給你,因而你也學會以相同的方式生活。
無論是否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現在的我們,都可以藉由了解情緒的運作方式,以及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身心變化,適時使用一些行為或心理技巧,為煩惱按下停止鍵。
追根究柢,所有的焦慮、不安、擔心、煩惱都源自害怕失去控制。事物超出我們的知識經驗、超過我們的控制範圍,我們不確定後果會如何,就會產生焦慮,然後我們會透過一些行為、方式獲取「控制感」,讓自己安心。然而,人的努力終究有極限。我們無法改變過去、預測無常和例外、決定所有的後果,或許能夠用權力去控制別人的行動,但無法控制他會怎麼想、怎麼感受。
有些人無法接受人有限制的事實。
其中,一部份人變成所謂的「控制狂」,鉅細靡遺地安排每件事、監控每個細節,確保所有人事物都在他鋪設的軌道上運行;在職場上,事必親躬,細節導向,很難相信與授權別人;在生活中往往「管太多」,企圖改變別人,干涉別人的自主權,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困難。另外一些人知道無法阻止壞事發生,但仍然終日擔心、煩惱。
花太多時間煩惱 怎麼辦? 不論是無止盡地追求控制感,或是無止盡地煩惱,身心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當你發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煩惱無法改變和控制的事情,讓工作、生活變得沒有效率時,可以嘗試下列幾件事,讓自己鬆綁:
1. 區分可控和不可控 當你察覺自己在擔心煩惱時,停下來,花幾分鐘檢視哪些事情是你可以控制或改變的。
2. 聚焦在你可以發揮影響力的範圍 我們的行為、態度的確會影響周遭的人和環境,所以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但是不要期待他人必然按照我們的話去做。
3. 找出你的恐懼 如果事情不在你的控制內,會發生什麼事?你預期會有可怕的後果,還是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失望?這些答案通常反映出一些非理性的信念,像是「絕對不能出錯,否則就是沒用的人、會被瞧不起」、「人必須完美,才會有人喜歡」等。失去自我價值才是失控背後的大魔王。
4. 鍛練對「失控」和「不確定」的耐受力 覺察到「失控」、「不確定」引發的焦慮、擔心、煩惱、害怕等感受時,選擇完全不做反應,就只是呼吸。告訴自己這些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己,當下的這一刻,一切都很好。繼續呼吸,以及注意呼吸帶來的感受,然慢慢將注意力轉移到現在需要被關注或處理的事情上。
開闢煩惱時間 當你發現自己被一些煩惱盤據,以至於無法好好投入當下的生活時,可以做以下的練習:
1.每天在固定的時段和地點,排除干擾,用5~15分鐘的時間,專心地煩惱。
2. 設定鬧鐘,提醒結束時間。
3. 準備紙筆,寫下煩惱的事。
4. 挑出其中一件,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我需要哪些資源來處理這件事?哪些資源是我已經有的?我可以自己搞定,還是需要求助?
5. 鬧鐘一響,立刻停筆離開。提醒自己:「沒關係,還會有下一次時間繼續煩惱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