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國直銷產業先是因公平會的積極執法而發展受挫,繼則因整體經濟環境的持續惡化而停頓,甚至引發「倒風」之說;例如日前頻頻在媒體曝光的「三光」,一方面是公平會持續注意的直銷事業,另一方面也是經濟蕭條下的犧牲者。其他依筆者所聞,因受公平會處分,扯爛污而惡性倒閉者,更不在少數。
國外對台灣因應國際金融風暴能力的積極評價之一,即是中小企業的「破產程序簡便」、「容易將資源移轉」,然而當這種事情發生在直銷事業時,少數「經營者」掠奪數以萬計(相對於一般中小企業之有限股東數)直銷商財富(或權益)的印象,卻難以另人釋懷。
實則,當公平會意圖透過處分來遏止質變直銷「不當掠奪財富」的行為時,卻也種下直銷事業經營者,以「金蟬脫殼」或「順水推舟」的方法,來擺脫較不具生產價值之直銷商的禍因。近來,不論直銷協會、消費者保護團體、公平會甚至司法單位,均能看到或聽到許多直銷商求助的聲音,但是這個社會或法律制度究竟能給予他們怎樣的幫助呢?
直銷商的尷尬地位
首先要從直銷商的身分談起。不可否認,直銷商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