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粗分有2種,一種是「供給(supply)太多」,一種是「需求(demand)不振」。就在一季前,我們都看這波衰退的禍首是前者;但在911後,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徹底崩盤,我們驀然回首,劊子手是後者。
「需求不振」比「供給太多」麻煩得多。供給太多時,你的貨要不降價求售,要不就放在倉庫堆著,等供需平衡後再拿到市場上販售,士別三日,又是一尾活龍(前幾次DRAM的起落就是例子)。
但需求不振可不同,市場基本的買氣突然消失無蹤,人人抱著現金不花錢,生產線的貨物連蚊子都懶得搭理,而且愈是降價,消費者愈是不買,因為現金比貨物更保值,此時公司老闆真覺得天亡我也,因為任何促銷策略都無效。英文中的那個字眼描述得好:stagnation─所有活動都停滯。
掙脫衰退,創新態度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遭遇26年來第一次負成長,我們的媽媽和菲傭都經歷過;但過半數的人沒有料理它的經驗,特別是網路世代。我們該如何面對,大哉問。
作為一個科技或產業記者,我當然沒有「方法」上的答案,但確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