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食古不化」。古賢先聖的道理原來十分正確。為什麼行之日久,反而產生嚴重的失誤呢?主要原因在讀者食古不化,把本來的用意扭曲了。觀念有所偏差自然造成不當的管理行為。譬如:「趨吉避凶」原來要我們利用「因果」的知識來做為我們行動的指導。既然可以趨吉避凶表示因果的關係並不具決定的,而是可以改變的。後來卻把「一切有定數」,僵化地解釋為宿命論、命定論,都是食古不化的惡果。一切有定數,最好解釋為「不去改變,只好照著定數去走;如果有意改變,當然可以創造出理想的未來」。
二、不「不求甚解」。古代書寫工具缺乏,不得不惜字如金。說天就代表天地,說男便包括男女。所以才要求讀者自己舉一反三、多做推想。後來由於考試引導教學,只肯死背強記,不敢有所發揮。以致不求甚解,只求考高分。把「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的男女並重,解釋為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尊女卑,實在不知道這種書是怎麼讀的?天剛地柔,原意是天很剛都必須有悲天憫人的柔,地很柔,一旦發出力量都十分剛強。後來天剛地柔,都受到二分法的割宰。天剛而不柔,地柔而不剛。 ... ...
請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登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