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就像在人際關係中,溝通可以促進理解,化干戈為玉帛,但也常見到雙方都有理,卻怎麼講都講不通,反倒引爆唇槍舌戰,最後傷了感情,也打壞了關係。
淑芬(化名)是一位隻身在台北打拚的上班族,工作忙碌,加上租的小套房不准開伙,所以三餐都在外面解決。有一天,住在南部的媽媽興沖沖地打電話給她:「我在電視購物頻道幫你買了一台很好用的食物調理機,養生名人代言推薦的,以後你就可以自己打豆漿和精力湯來喝了。」
熱臉貼了冷屁股?
淑芬一聽,肝火立刻竄升,原因是媽媽經常不先問她有沒有意願和需求,就自作主張為女兒買東西。雖然是一番好意,卻讓淑芬為了囤放或消化這些突如其來的物資而大傷腦筋。淑芬不只一次勸媽媽別再破費了,沒想到媽媽依然故我,而且這次買的是價格不斐的食物調理機。
「媽,你為什麼每次都不先問我就亂買東西!」淑芬強忍多時的情緒終於爆發,「豆漿到處有得賣,我想喝的時候去超商買就好了。你不知道我下班後累都累死了,哪有美國時間洗豆子、打豆漿?」
但媽媽依舊像超級業務員般,不停細數這項產品的優越功能、自製豆漿的好處,「外面做的不安全,誰知道裡面有沒有摻塑化劑?買這台料理機,就是要你自己做,不要再喝外面買的」、「豆漿有大豆異黃酮,女生一定要常喝,不然以後更年期一堆毛病。」
氣急敗壞的淑芬根本聽不進去,「不是早就跟你說過,我這裡空間很小,你簡直是給我找麻煩,還浪費那麼多錢!」她反嗆說。
「又不是花你的錢,」媽媽見女兒絲毫不領情,也不甘示弱,指責淑芬任性、不聽話,不像別人家的女兒體貼又懂事。母女相互指責和翻舊帳,完全偏離原本的主題。最後,淑芬實在氣極了,乾脆直接掛電話。
聽聽旁人怎麼說
隔兩天,淑芬在溝通成長課堂上跟大家分享這個還沒完結的故事。她形容除了生氣,其實更多的是挫敗、無奈,也有些難過和自責,因為媽媽畢竟是出於善意,但她實在不解媽媽為何這樣不可理喻?
淑芬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相同的衝突模式,一再重複循環,吵架吵到最後,都忘了最初對話的目的,也感受不到對方的用心或付出。這種情況在家人、伴侶之間十分常見,對彼此關係有絕對的殺傷力。
多年下來,淑芬對改變幾乎不抱希望。不過,這次她實在不忍心讓媽媽白費一筆大錢,所以趁著課堂分享的機會,想聽聽其他人怎麼說。令淑芬大感意外的是,這台被她嫌棄的機器竟然是同學們心中的「夢幻逸品」,大家盛讚淑芬媽媽的眼光和觀念,還有同學開玩笑說:「你如果不喜歡就送我吧。」
淑芬突然發現自己的盲點,加上老師提醒她要跳脫原本的模式,「可不可以換個反應,做不一樣的事或說不一樣的話?」於是,淑芬主動打電話給媽媽:「媽,我朋友都說那台食物調理機真的很讚,誇你買得好,還很羨慕我。我知道你希望我吃得健康,只是我現在的狀況,實在沒機會使用它。」
調整自己的天線
媽媽靜默了幾秒鐘後,平靜地回應:「唉,算了,買了不用也是浪費。我等會兒打電話問怎麼退貨。以後你有需要的時候,再自己買吧。」食物料理機事件,和平落幕。
看出淑芬的盲點了嗎?透過同學們的回饋,淑芬才重新注意到媽媽的用心、選擇、觀念,都值得被肯定、被欣賞。媽媽也有被理解、認同的心理需求,淑芬一開始忽略了這一點,只顧著向媽媽傳送「我不需要」的訊息,讓媽媽覺得被否定,便更加用力說服女兒。淑芬感受到壓力,予以反駁,媽媽又攻擊回去。兩人都被情緒牽著走,愈吵愈凶,再好的道理也置若罔聞。
反觀,當淑芬再次跟媽媽溝通時,照顧到媽媽的心情,解除她的防衛機制,於是接下來的對話跳脫原本的模式,朝著淑芬期待的結果進行,同時無損母女關係。
在溝通時,需要優先照顧的對象不是「事」、「理」,而是「情緒」或「心情」,無論是自己的或他人的。經營直銷事業,經常會遇到彼此意見不同、需要溝通的情況,下一次當你發覺跟對方溝通有礙時,記得調整你的天線,對準「心」的方向。
溝通4不要
美國知名諮商專家約翰.高特曼博士指出,溝通中出現4種言語和行為,最容易破壞關係:
- 批評:抱怨是陳述客觀而具體的事實,批評則是模糊籠統,還加上指責或人身攻擊,例如:「你好自私」、「你總是忘東忘西」(批評);「你今天忘記倒垃圾,我覺得很不爽。」(抱怨)
- 輕蔑:是殺傷力最大的一種,包括諷刺、嘲笑、侮辱、嗤之以鼻、翻白眼、冷笑或帶有惡意的玩笑。例如:「你是白癡嗎?連3歲小孩都做的比你好」、「對啦,你就是好棒棒。」
- 防衛:當我們被指責時,本能的反應就是自我防衛,為自己辯解,但這樣通常會讓對方更火大,讓對方覺得「所以錯不在你,而是我囉?」
- 築牆:不聆聽、不理會,放棄溝通,彷彿築起一道牆,即一般所謂的冷戰。